总量增幅5年来首次扩大、回流本地从业意愿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占半壁江山、从事三产比重上升……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
农民工现回流趋势
所谓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为5.5%、4.4%、3.9%、2.4%、1.9%、1.3%,增速逐年回落的趋势非常明显。从报告中可以发现,农民工数量增幅自2011年以来出现首次扩大,且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但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二是外出农民工增速继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继续减少。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表示,从近年来的农民工总量变化可以看出,过去那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正在改变。另外,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说明外出务工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同时,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家乡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曾经外出务工的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向文村村民郭永红,在该村棉花加工厂上班一年多了。“在这里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月收入有20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打工‘性价比’更高。”郭永红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农民工的意愿。
老龄化压力逐步显现
报告指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全部农民工中,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已从2013年的35.5岁、2014年的38.3岁、2015年的38.6岁上升到2016年的39岁。
“劳动力老龄化将是未来的长期挑战。”李永壮说,这些数据表明新增劳动力正在减少,农民工老龄化开始抬头,老龄化压力逐步显现。
另一方面,从就业结构上看,尽管制造业和建筑业仍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最大渠道,但比重下降明显。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相比老一代农民工,“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工作环境、生活交际的要求更高,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服务业更吸引他们。
从收入来看,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趋缓。2016年,农民工月均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6.6%,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为14%、9.8%、7.2%、6.6%,增速连续四年回落。
就地区而言,本地和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较快。在本地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比外出务工农民工低587元,但增速比外出务工农民工高1个百分点。
“从农民工月均收入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转型和下行的巨大压力。”周天勇说,经济形势对一线员工的影响最为直接,对农民工尤为如此。
人才战略要紧跟时代步伐
专家认为,我国农民工数量、结构、自身特点等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需要及时跟上。
李永壮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是初中及以上学历,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可以采取函授、夜校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既能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又能解决当前技能人才不足等问题。
报告还指出,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提高。在进城农民工中,租房居住的农民工占62.4%,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购房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1993年出生的施锦亮从事房屋装修行业,一年在全国多个城市奔波。“哪里有事做就去哪里,工作场所不固定。马上要结婚了,我想多挣点钱买一辆小轿车。”他说。
“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意愿强烈。”李永壮认为,应结合城镇化这一契机,不仅要让他们就近把钱挣了,还要改善就业环境和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工权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民工数量、质量和结构三种指标加强分析,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文/新华社记者 徐 博 周 科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