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要以原料来源控制和油脂加工监管为重点,加大对制售地沟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快制定地沟油的科学鉴定方法,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
今年以来,上海、天津、河南等省市对餐厨废弃物及地沟油产生、收运和处置过程实行了全面排查整治,查处了多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餐饮单位、捣毁了多个“地沟油”加工黑窝点。其中,仅天津市咸水沽镇周辛庄一处“地沟油”小作坊就被查获“地沟油”1000多斤。
然而为什么整治“地沟油”的效果总是不尽如民意?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由于餐饮店铺数量庞大,单靠行政力量难以做到全覆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很好的检测方法。
“迅速有效地鉴定‘地沟油’是实行规模整治的基础,必须加快推进。”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教授蔡静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工作实际来看,尽管从2011年底开始卫生部门就向社会广泛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但是,截至目前已经开始第二轮,短期内经多方论证,仍未能正式确认,技术难关仍有待攻克。“当务之急,就是要继续集中力量推进鉴定技术的进展,同时也要从源头入手,介入早期管理。”蔡静说。
“地沟油”既包括狭义上的下水道产物和餐饮废弃物,也包括劣质猪肉提炼出的油,以及被反复多次油炸后的剩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餐饮企业管理密切关联。
其实,针对“地沟油”治理,欧、美、日已有成熟的经验——源头管理。比如,美国食用废油回收从餐馆和家庭厨房开始,一方面通过洗碗槽下方的“厨房废物粉碎机”,直接将碎屑从下水道排出;另一方面,油分含量高的食物由取得卫生和环保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的专门公司负责回收。餐馆如果私自将废油卖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
蔡静表示,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行为必须通过行政立法进行源头管理,以及卫生管理队伍进行现场监督,并注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投诉举报的作用。同时,还要立足中国现实,逐渐形成由城市到乡村的管理网络,并通过生物技术开发等充分发挥废油的其他用途(如荷兰的生物质航空油等),这才是“地沟油”治理的可行之道。
民以食为天,但屡次曝光的“地沟油”已成为老百姓外出就餐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要解除消费者对“地沟油”的恐慌,蔡静表示,首先要对“地沟油”的来源、危害以及辨别方法有清晰完整的信息传播,避免以讹传讹;其次要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推进遍及社区的废油回收措施,提振消费者信心;最后,要对“地沟油”倒卖案件施以重拳,通过规则制定,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对“地沟油”零容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