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表示,《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将于近期正式印发。根据《意见》,“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将于今年10月底全面铺开,但具体整合哪几个证,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具体几证合一各地自行决定
跟此前实施的“3证合一”“5证合一”不同,此次“多证合一”改革没有具体明确整合的证照项目,“多”到底是几,“证”是哪几个证,国家层面不做统一规定,由各省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目前,普适性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办理的证照基本都已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同时,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具体整合多少证照,国家层面无法做统一要求,由各地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马正其表示,《意见》只明确了整合的原则,即对于那些属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证照实行多证合一,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
目前,我国已有辽宁省、江苏省等地的“6证合一”模式、湖北宜昌等地的“7证合一”模式、浙江台州市“11证合一”、 广东省江门市“15证合一”、 河南开封“22证合一”、广西防城港市实施的“34证合一”模式以及吉林省拟实施的“32证合一”,都是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的。
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协同互认
不管是“6证合一”还是“34证合一”,改革都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压缩了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和费用。但各地标准不统一也可能会带来互认互通的问题。现代企业大都有跨区域经营的需求,如果一家拿着“34证合一”证件的企业到仅实施“6证合一”的地区开展业务,缺少的20多个证该怎么办呢?
对此,马正其表示, “多证合一”不能简单追求数量上的“多”,而要实现协同多、联系多,以有效的协同推动更多的减证,确保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无论几证合一,改革的核心都是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后,相关部门通过与工商部门共享相关登记信息获取企业情况、满足管理需要。”马正其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使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马正其也给已经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吃了安心丸:“‘多证合一’改革后不需要再换发营业执照,也不需要再办理被整合证照事项。”
“多证合一”不会延长审批时间
原先是“5证合一”,现在办理“9证合一”“34证合一”时,等待审核的时间会不会拉长,从而影响企业经营?
“这种情况不会出现。”马正其明确表示,“多证合一”不是并联审批,无论是办理“3证合一”还是“34证合一”,牵头的工商部门都实行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工商部门审批,其他涉及的部门获取后台数据,不存在延长审批流程的问题。
马正其说,改革后,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减证的同时加强管理、做好服务,“整合的是证照数量,精简的是办事环节、流程、手续和费用,但是证、照整合的背后,政府各个部门要履行的监管职责并没有减少”。
马正其认为,下一阶段有3项工作必须重视:
一是做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工作。现阶段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登记部门、被整合证照核发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充分交换。
二是做好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工作。各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利用共享平台上的企业登记信息,通过主动核对企业信息,完成企业信息更新,满足管理需要,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为公众提供更加节俭、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是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形成各部门的监管合力。真正做到将各部门的信息、服务和监督等编织成网,改变以前企业拿着一叠证照单线程奔走于各个部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