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二维码”又登上了热搜榜,起因是有不法分子在共享单车上贴了假二维码。用户如果不小心扫描这些二维码,“马上用车”就可能变成“马上被骗”,甚至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带来损失。
梳理二维码支付这几年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二维码支付之所以击败NFC支付,成为近场支付的主力,是因为门槛低、使用方便,也正是因为低门槛带来的安全隐患,让一度火爆的二维码支付被央行叫停。
不过,顽强的二维码支付没有就此销声匿迹。经过多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改进,2016年8月份,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被叫停两年多的二维码支付重新获得官方认可。升级后的二维码不仅分成了“收款码”和“付款码”,更装备了“截屏失效”“动态变换”等新式武器,安全性获得了很大提升。
重出江湖的二维码不再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专利,2016年下半年,工商银行在其APP“工银融e联”中,悄然试水二维码支付。为了推广这款APP,工商银行甚至停止了客户银行卡余额变动的短信和微信提醒功能,把这一功能移植到APP之中,决心之大可见一斑。工行还动用了其强大的营销网络,吸引了必胜客、优衣库等优质商户参与到二维码支付的优惠活动之中,为这种新支付方式站台鼓劲。
银行系的加入,赋予了二维码更多的应用空间。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先后在ATM机上加入了二维码取款功能。相比之前的无卡取现需要输入繁琐的账号,二维码在安全性和方便性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获得了用户点赞。此外,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近两年推出了区别于手机银行的全新APP。从功能上看,这些APP的功能与支付宝钱包的功能非常相似,植入银行系自己的二维码支付只是时间问题。
从长远来看,二维码支付还有一个壁垒尚待打通,那就是不同机构之间的二维码不能通用。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商户在收银台前有两个收款码,一个是支付宝,另一个是微信。2016年底,沉寂已久的中国银联推出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作为国内最大的支付清算机构,银联此前就依靠基于银联卡“闪付”和基于NFC技术的“云闪付”争夺了不少线下小额支付市场份额。此次推出的二维码支付,更是在银行间互联互通和跨境支付两大优势领域内祭出了大杀招。可以预见的是,二维码支付的清算壁垒也将随着银联的加入最终被打破。
3月中旬,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POS机具的数量出现了下降,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2067.20万户,POS机具2453.50万台,较上季度末分别减少57.60万户、148.60万台。POS机具数量下降固然与央行清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合规机具有关,但是线下二维码支付数量的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会加入到以二维码为载体的支付领域。二维码也将被赋予更多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取款、就医,还是线上海淘、转账,一扫即付,即付即走有望成为未来最平常、最方便的移动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