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球贸易将实现新的快速增长,催生大量跨境投资、贸易结算、货币流通等跨境金融需求。在此背景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推进,我国银行业也加大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市场化运作的丝路基金、商业银行等协同支持的金融合作网络正在形成,将为沿线各国带来更多便利和优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以多边金融机构、我国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市场化运作的丝路基金、商业银行等协同支持的金融合作网络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加快,这为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一带一路”沿线货币流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银行业加大支持力度
资金融通是金融的本质,“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长期、巨额投融资需求,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发达,金融实力也相对薄弱,基建领域资金需求迫切。
当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合作网络正在形成。截至2016年底,国开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支持项目超过600个,贷款余额超过1100亿美元,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等领域。去年全年,进出口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603个,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走出去”贷款项目208个,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
今年,我国银行业还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表示,2017年国开行将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加大对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合作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产能合作的整体规划;加大重大项目推动力度;创新业务产品,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推进同业合作等。
说起“一带一路”上的金融合作网,丝路基金不得不提。2014年12月份成立之时,丝路基金的宗旨正是服务“一带一路”、促进互联互通。成立以来,丝路基金推进了一批关键项目落地。2015年,刚刚成立的丝路基金就做了三件“大事”:支持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投资建设水电站等清洁能源、支持中国化工集团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公司、参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一体化项目的投融资。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丝路基金实际投资额达到约40亿美元。丝路基金监事会主席杨泽军介绍,丝路基金重点跟踪项目已有100多个,重点关注俄罗斯、中亚、孟中印缅以及东南亚等地区,2017年,其投资规模有望保持前两年势头。
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使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商业银行也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大型中资银行,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银行能够提供跨境清算、结算、企业投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目前,共有10家左右商业银行在沿线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超过56家一级分支机构,业务遍及亚、非、欧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电力、交通、油气、矿产、电信、机械、园区建设、农业等行业,基本实现了对“一带一路”重点行业的全覆盖。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便利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逐步巩固和加深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之间的货币流通,成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基础。
“一带一路”沿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频繁的贸易流动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货币流通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结算,或者支付存在障碍,就会带来交易成本的上升,进而抬升贸易和投资的风险。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为“一带一路”提供货币支持,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扩大人民币使用,可以使双方企业避免因美元币值波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规避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也致力于加快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成功上线。该系统支持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业务,有助于降低人民币跨境支付成本,对实体经济及企业“走出去”产生了积极影响。
更引人瞩目的是,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宗良认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初见成效,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的流通和使用,形成了闭环流转,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必将给沿线各国带来更多便利和优惠。
从香港到新加坡,从伦敦到法兰克福,多个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经开展了离岸人民币业务,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迅速扩大。
相关专家表示,接下来,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还要加快沿线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拓宽人民币结算国际范围和规模。
金融市场开放提供保障
从“熊猫债”、“点心债”到沪港通、深港通,再到多个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立,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进一步深化,为“一带一路”货币流通提供了更好保障。
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我国银行间债市发行首只“熊猫债”。2015年至2016年初,汇丰银行、中银香港等境外金融机构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陆续在我国债市成功发行了人民币债券,掀起了“熊猫债”发行的热潮。联合资信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债市共有29家主体累计发行“熊猫债”62期,发行总额达1274.40亿元。与此同时,“点心债”市场迅速拓展,2014年和2015年发行量分别达到2542亿元和1160亿元。
2016年7月12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我国银行间债市发行了规模为3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这是多边开发银行首次获准在银行间债市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更是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也在稳步推进。上个世纪末,中国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本世纪初以来,资本账户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直接投资项下实现基本可兑换;通过通道开放的方式稳步推进证券投资项下可兑换,包括QFII、RQFII、QDII、RQDII、沪港通、深港通等。截至2016年11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批准175家境外机构5237.75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RQFII试点资格,总投资额度达1.51万亿元。
2016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也有很多亮点,包括实施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开放和便利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优化沪港通政策,启动深港通试点;深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改革,弱化额度限制及锁定期约束等。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已与“一带一路”沿线超过21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万亿元,并在7个国家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
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宽了境内外融资渠道,完善了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深化,为推动“一带一路”货币流通顺畅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