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银行涉嫌伪造理财产品、套现高净值客户资金的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虽然具体细节有待相关部门调查核实,但可以明确的是,其背后隐匿的操作风险值得反思。那么,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我们应如何识别“假理财”?应如何有效避免“飞单”?
南京网友叶子:理财产品为什么会有假?什么是“飞单”?
主持人:“假理财”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多指“飞单”。所谓“飞单”,是指银行员工利用银行的营业场所,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
此外,也有些销售人员不是银行员工,他们混进了网点大厅,私售理财产品,没有被大堂管理人员发现。随着银行网点管理强化,这类现象已不多见,银行“内鬼”员工私卖理财产品是造成“飞单”的主要原因。
银行员工之所以做“飞单”,为的是不菲的回扣,客户之所以被“飞单”击中,一方面是被超高收益率所吸引,另一方面是对银行品牌信任。
桂林网友蒜泥白肉:购买理财产品前,怎样核查才能防止被“飞单”击中?
主持人:核验“理财产品登记编码”。这一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赋予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号,是产品是否合规的重要标识。
目前,个人和高净值产品、私人银行专属、机构专属、银行同业专属等银行理财产品均在该系统中登记。
具体来看,向个人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其登记编码一般是以大写字母“C”开头,后面有13位数字,共14位编码;私人银行、机构和银行同业专属产品,其登记编码一般是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5位编码。
客户在购买某一款理财产品前,可依据其登记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信息。按照监管要求,未在理财系统报告和登记的银行理财产品一律不得对客户发售。
天津网友大玉儿:监管部门对治理“飞单”有什么措施?
主持人:今年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银行营业场所管理、员工行为管理,尤其是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实际上,监管层此前已要求,截至2016年年底,除部分确实有实施困难的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等小型机构外,其他主要的、有条件的商业银行网点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同步录音录像,也就是实现“双录”。
录音录像的资料要能完整、清晰、可辨别地记录理财产品的介绍、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客户确认与反馈等重要环节;回放必须能够清晰辨别银行员工和客户的面部特征,显示其办理业务的全过程。此外,监管层还要求银行严防不法分子冒充工作人员在银行营业场所从事违法活动。 (本期主持人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