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要助实体 又要防风险
张 忱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一季度的金融数据,广义货币(M2)增速降到了8个月以来新低,单从一季度情况看,M2增速也是逐月下降。有观点认为,如果M2数据连续下降,将对宏观指标构成下行压力,加剧金融机构扩张负债的压力。因此,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应该增加货币供给。这种想法是有偏差的。

金融需要对实体经济给予必要的支持,但这种支持需要适度,需要和实体经济创造增加值的能力相适应,否则会形成金融风险隐患,造成资产泡沫。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依靠融资推动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部分经济领域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减弱,部分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领域和企业依然获得了过多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过多的金融支持,甚至出现了单纯依靠债务资金维持企业运转的情况,就值得引起各方警惕。

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要比货币供给更加全面。一季度,社融规模增量同比多增,存量增速也在预期范围之内。实体经济从各个渠道获得的金融支持总体上还是适度的,如果单纯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判断金融支持力度,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货币增速的下降是稳健中性政策基调逐步落实的结果。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下,无序、超速的负债扩张必然会受到限制。今年一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出台和落实了多项新规,对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加杠杆扩张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金融监管全面从严、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趋势日益清晰。

除了监管要加大力度,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有助于提高调控有效性。货币政策可以影响金融机构关于杠杆率、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决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为金融稳定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之,在当前阶段,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助实体和防风险并重,在管住货币总量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能因为短期、个别数据的波动就放松偏离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