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破传统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我国海洋科研成为“并跑者”
本报记者 刘 成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日前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暖导致重度雾霾天气发生频率增加。这一成果凸显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作为国家海洋领域最高层次的创新平台,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山东省、青岛市先期投入23亿元,加快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一年半以来,海洋实验室引领我国海洋科研从过去的“跟跑者”成为现在的“并跑者”,并且在多个科研领域“领跑”世界。

据统计,2016年海洋国家实验室总共发表论文1465篇,在SCI杂志发表论文1030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39篇,超过诸多国际著名海洋研究所同期发表的论文数。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深远海研究、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调查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并取得了多个世界“第一”:海洋数值模式计算速度达每秒45.43千万亿次,入围2016年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候选;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地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首次全面获得了白令海、安达曼海等从北到南广阔海域的沉积物样品、温盐深和悬浮体资料,使我国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系统拥有这一广阔海区样品和资料的国家。

作为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七个正式运行的海洋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破传统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重科研、轻行政,不设级别、不定编制,体现了“去行政化”和机构“扁平化”。

据介绍,按重大任务需求,海洋国家实验室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重大研究活动由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科研团队,拥有经费完全支配权,充分体现“科研自主”。科研人员管理采用“双聘制”,即由原单位负责发放福利待遇,由国家实验室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奖励和补贴。科研任务完成,科研人员再回原单位,消除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此,海洋国家实验室积极发挥理事会管理、学术委员会指导、主任委员会负责的“三会”组织架构优势,确立了阳光操作、制度化运行的管理服务理念,13个管理服务部门正式搭建,形成了日常运行、项目管理、人才服务、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60余项管理制度,开展了代理记账、代理人事关系、承担审计责任等专业服务,最大限度为科研工作者减负。

在各涉海科研院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实现海洋数据共享,这成为制约海洋科技跨越发展的瓶颈。为此,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公共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推动我国海洋领域协同创新、共享机制的形成和运用。

2016年,海洋国家实验室统筹“蛟龙号”“科学号”“向阳红01号”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海洋科考装置与船舶,建立了国家级深远海大型科考船队与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600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成在领域内获得了广泛信誉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目前,海洋多功能材料平台、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洋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试、海洋分子生物技术等方向的公共平台也已经启动相关筹备工作。

同时,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协同创新,发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南大洋深海Argo观测计划、北极古气候古海洋学合作项目等。同时,启动建立了首个海外科学家开放工作室——海底有缆观测开放工作室。此外,海洋国家实验室还面向全球招聘一批国际领军科学家,已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达成协议,柔性引进20位一流科学家。

2017年4月份,由海洋国家实验室和澳大利亚联合建设的首个海外科学研究中心——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以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建设为起点,继续与美、德、法、俄等国联合建设海洋研究基地,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创新治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