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〇”后创客推动微小卫星商业化——
让更多人实现航天梦
本报记者 庞彩霞

走进位于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一家众创空间——“印客时光”的三楼,只见200平方米的大房间内,几位小伙子正对着电脑忙活着,四周堆满了金属货架、仪器设备和各种电子元器件,这看起来杂乱而简陋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卫星升空这件高精尖的事。

这里就是“90后”创客罗澍创办的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仅花了两年时间,这个公司团队就独立自主研制了通信卫星KS-1Q。去年11月10日7时42分,伴随着长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轰鸣声,KS-1Q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包括电源、通信装置、抗辐射能力在内的一系列测试,结果符合预期。

“KS-1Q只是一次试验,第二颗卫星将正式开始商业化运用。”罗澍告诉记者,由于第一颗试验卫星帮他们把80%的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因此第二颗卫星在通信功能等方面都会进一步优化,并计划将于今年内升空,它将用于无人区域的环境感知,并收集数据用于大规模分析统计,如可以直接判断某个地方会不会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当记者问到第二颗卫星的名字时,罗澍说,在团队成长过程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给予了很多支持,比如在审批时限缩短这一项中,就为他们节省了超过100万元,所以团队发射的第二颗卫星将以“广州开发区1号”命名。

“卫星的作用很大,但过去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才能研制。不过,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高集成化技术的发展,卫星可以做得很小,从而减少制作和发射成本。”罗澍告诉记者,航天器的发射成本大概是10万元/公斤,因此,微小卫星发射成本并不高。以不到两公斤的KS-1Q为例,其成本从研制到发射,仅需100万元,“相比科研院所动辄几千万元的卫星发射费用,微小卫星商业前景很可观”。

目前,罗澍团队里共有10名科研人员,其中不少是“90后”。他们有的还在读书,有的本已有工作,辞掉工作后加盟科创航天。这些人均有扎实的电子通信理论基础,并且是多年航天发烧友。“微小卫星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我们将完全降低技术门槛,使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实现国人的航天梦。”罗澍说。

当前,中国民用卫星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卫星行业处于垄断局面,各家单位在制作卫星时,成本高、困难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创航天开展了“开源卫星”项目,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开展此项目的民营公司。“我们将公布卫星制作图纸,并开放数据的格式标准,让未来制作卫星变得有据可循。”罗澍告诉记者,民用卫星的组成部分包括卫星平台、载荷和地面系统三部分。其中,卫星平台是基础,载荷是卫星的功能。

目前,科创航天正采用开源硬件的形式开发KS系列卫星平台,同时为客户提供定制载荷、出售卫星零部件、地面监控站设备等。

尽管科创航天的卫星要等到“广州开发区1号”发射才能正式实现商业化,但是依靠出售卫星零部件、地面监控系统设备等,科创航天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近期,科创航天还分别与航天八院、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就研制长征2D运载火箭的通信设备、X射线脉冲星导航卫星通信设备达成合作协议。“我们对于未来的商业化道路很有信心。”罗澍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