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龙顺成”的诞生,还得从清朝的盛极而衰说起。
康乾盛世之后,清宫造办处衰落下来,不少宫廷匠人被迫流落民间,造办处的王木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起先,王木匠也和其他匠人一样,靠打零工生活。直到清同治初年,也即公元1862年,王木匠终于在北京城著名的夜市——东大市开起了一个名为“龙顺”的小作坊,一边继续做着时有时无的皇家买卖,一边招揽民间的生意。也是在那段日子里,他成功地将宫廷风格融于民间,开启了榆木擦漆家具之先河。
后来,王家的生意风生水起,吴、傅两家接连入股,“龙顺”自此更名“龙顺成”。
或许是因为曾经目睹了不少造办处老伙计空有一身绝活却难以糊口的窘状,王木匠很早就建立起了品牌意识——在木器白茬制成后,将“龙顺成”的字样刻在家具腿部的显要之处,再将制作者的姓名记在暗处,而后敷上漆皮。这个标记意味着,“龙顺成”不仅对产品质量负总责,还能在发生质量问题时查出制作者姓名,以便追责。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家具行业内名声最响的35家硬木家具作坊实行了公私合营,先是合称“龙顺成木器厂”,后又改名为“北京市硬木家具厂”。之后又经历了一次次改革,直到1993年,“龙顺成”的老字号得以恢复。
借助中华老字号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势,“龙顺成”提出了文化与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建博物馆、体验馆,让消费者“触摸”硬木家具文化,把市场培育起来,哪怕为他人作嫁衣裳也不怕。在此基础上,再提升“龙顺成”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反正,“龙顺成”的质量与工艺摆在那儿,“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
接连攀升的业绩和不断提升的品牌价值见证了这一思路的成功。凭借考究的选料、高超的技艺,“龙顺成”将硬木家具的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在业界独领风骚。 文/韩 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