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普及到三四线城市,2017年,共享单车尽管不再是个新鲜事物,但依然热度不减。数以千万计的用户热议其为城市出行带来的便捷与绿色,但财经专家、投资者们则更多地关注其盈利模式,甚至有人不断质疑其“共享”特征。
互联网经济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已经屡次证明,对盈利点最敏感的不是专家,而是资本。凡是在融资市场受到热捧的新项目、新业态,虽然也出现过昙花一现的案例,但是经历过市场浪潮的不断洗礼与磨炼后,终成正果的也不在少数。
不管遭遇了怎样的质疑,有一点不可否认:共享单车因其广泛的用户基础而逐渐成为投资者的新宠。ofo、摩拜等单车运营企业已成功完成多轮融资,并开始试水海外市场。数据显示,仅上海一地,目前开展共享单车业务的企业就超过30家。退一步讲,残酷的市场竞争尚且能如此宽容,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当前给共享单车寻找经济学特征,非要给它贴上一个“共享”标签去生搬硬套已有的盈利模式?法律允许,市场认可,用户受益,还有什么理由比这些更值得投资者热捧?
从当前来看,共享单车竞争激烈,盈利点也仅限于租用付费和押金带来的资金收益,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共享单车遭遇了发展瓶颈。日前,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用户规模。
从行业内横向对比,共享单车因其进入门槛低,已引发市场混战,但随着行业管理和经营模式日益完善,必定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胜出者并牢固占据市场的必将是优质企业。
从互联网经济发展历程纵向看,共享单车尽管在目前获利微薄,但是在投放成本管控、用户数据应用、车体广告开发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比起不少现在已经成熟的互联网企业在起步阶段“赔本赚吆喝”的开局,共享单车的起跑线并非险象环生。
所以说,先别着急贴标签、找盈利,让单车多“共享”一会儿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