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绩来之不易 动能持续蓄积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经济日报》特邀请相关专家,从各种热点角度,对数据作全方位准确解读——

张占斌:

春暖花开时节 喜看经济大势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达到了6.9%,比中央确定全年6.5%左右的增速目标要好。诸多指标亮点纷呈,部分超出市场预期,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企稳回升迹象明显。可以说,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中国经济迎来了“开门红”。

第一,“三驾马车”动力有所增强。首先是投资。去年可以说是逐月下行,但是今年一季度表现在“三驾马车”中最为抢眼,制造业投资增长5.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6%,房地产投资也都增长了9.1%。其次,进出口增速明显,外贸结构持续改善。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同比增长10.3%,可见外需和内需持续向好的迹象凸显。再次是消费,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点,总的看来消费需求相对平稳。但是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实现同比名义增长8.5%,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提振了消费需求。

第二,市场主体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开局怎么样,主要看市场微观主体效益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去年以来逐月提升,今年1月份至2月份实现跨越式增长,增速高达31.5%。尤其是中央企业实现了“开门红”,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累计实现利润3120亿元,同比增长23.2%。这既展示了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供求逐步改善的喜人态势,也彰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第三,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6%。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8%。可见,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经济蓬勃发展,驱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一季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取得了积极进展。尤其是中央企业降杠杆进展明显,通过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有提高。最关键的是,“僵尸企业”处置进展比较顺利。可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推进,驱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不过,经济运行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并不能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迎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有效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潘建成:

增长环境趋于改善

本报记者 周 雷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与当前发展环境出现好转迹象密不可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别从国际、国内环境角度作了分析。

他说,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温和回升,更大范围内的经济体对“一带一路”建设认可度提高,推动了更广领域经济的合作,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出现了高增长。随着出口环境的改善,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较快增长。

潘建成表示,从国内看,工业库存见底回升,意味着库存周期的正面刺激作用显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去年3月份以来几乎环比持续回升了1年时间,并于去年9月份实现同比转正。随着价格的上涨,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同时,我国产业升级与消费结构升级共同发力。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比重继续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增长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消费升级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增强,企业脱实向虚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于加大工业投资的意愿明显回升。

潘建成认为,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双创”蓬勃开展,民间投资出现回升,化解产能过剩取得积极进展等,表明内部发展环境趋于改善。

在充分看到有利环境的同时,也需注意一些新情况、新问题。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趋缓,上涨的动能开始衰减,显示价格上升对经济推动作用到顶。国内产能过剩矛盾依然严重,其持续多年形成的惯性力量很大,并且煤炭、钢铁以外领域的过剩也不容忽视。此外,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上升,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也可能出现变化。

“就防风险而言,我们要特别注意去杠杆问题,并严防重返粗放增长模式老路上去。”潘建成提醒,今年是换届之年,一些地方可能会有投资冲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是用于正确方向的有效投资。

展望全年,潘建成认为,尽管下半年下行压力会有所加大,但由于存在很多有利因素和支撑力量,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把握很大。当前,要倍加珍惜有利环境,更加坚定改革决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向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我国经济更平稳更可持续的发展。

张立群:

经济发展迎来重要转机

本报记者 欧阳优

随着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出炉,中国经济再次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回暖企稳,机遇和挑战又分别来自于哪些方面?

为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他的观点非常明确:“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稳中趋升的好势头,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重要转机。对这一积极变化必须精心引导,努力巩固”。

分析经济走势,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张立群看来,由于出口、投资、消费等市场需求的水平、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供给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倒逼供给的结构、水平也要相应调整。“我们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这是经济发展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深刻变化。”张立群强调。

谈到“我国经济发展迎来重要转机”,张立群的分析主要来自于对数据的综合观察。他表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进出口、居民消费等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不断增加,景气度有所回升。

张立群表示,有几个数据值得注意:一是出口数据。一季度,我国出口33268亿元,增长14.8%。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势头趋于明朗,对我国出口的支持作用有所加强。二是投资数据。一季度,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升,投资增速由降转升。张立群分析,城镇化进程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的活跃,带动了工业产品销售形势好转,销售价格提高,带动了工业企业效益情况好转,进而带动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尽管一季度成绩亮眼,但风险和挑战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眼下,经济由降转稳的基础仍然不够坚实,未来的经济增长水平仍存在发生波动的可能”。张立群强调。从国际上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多风险隐患,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仍然非常严峻。从国内看,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等矛盾仍需加快解决,由此导致的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风险仍需着力防控。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张立群指出,比如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困难企业、僵尸企业还有待解决;高杠杆及其包含的金融风险仍然不容低估;支持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体制机制仍需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急需加强;政府与市场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功能急需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急需完善……

“因此,对一季度经济数据,既要充分肯定其显现出来的重要转机,肯定我国经济企稳向好态势初步形成的客观事实;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实现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仍然不坚实、不牢固。”张立群提醒。

李 平:

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

本报记者 周 雷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应对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季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降成本政策效果进一步释放,短板领域投资加快,房地产领域去库存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效应逐步显现,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提升发展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李平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淘汰低水平过剩产能在消除过度竞争、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1月份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5%,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的作用是多重的。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市场价格回升;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增强资金效率。

三是优化了产业结构。解决结构性矛盾,提高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去产能”促进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补短板”,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

四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企业扩大生产的重要条件。此外,高附加值产业比重的提高对于稳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从实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革的成效,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李平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困难将增多,难度将加大,必须坚定信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同时,应着力完善资源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和监督制度,形成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在机制。

此外,扩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李平建议,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应该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唐建伟:

基本面向好有利防风险

本报记者 陈果静

4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超出市场预期。我国经济基本面与防风险息息相关,一季度GDP数据向好,是否意味着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在降低?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在经济基本面较好的背景下,的确会降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有利于释放一些风险。目前看,可以预见上半年经济基本面向好,“但越是基本面好的时候,越需要利用这一时机严控风险、堵住风险点,防止进一步蔓延”。

唐建伟强调,仍然需要警惕经济回暖背后的加杠杆冲动。表面上看,2015年、2016年及今年一季度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4.3%、13.5%和12.4%。此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表增速已经超越M2,与此同时,非银机构扩张步伐加快,其潜在风险也在上升。

当前,从杠杆率的趋势来看,在控风险的政策基调下,唐建伟认为,杠杆率继续上升的概率不大。在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下,今年表内信贷不会有明显增长,今年前3个月,银行表内信贷的增速已经出现放缓。随着一些监管新规的实施,影子银行等表外信贷增长也将受限。

今年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2万亿元,环比小幅回落,但3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2万亿元,环比却多增了9700多亿元,主要是因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承兑票据、企业债以及股票融资等非信贷融资均有明显增加。“一系列旨在控风险、去杠杆、限制套利的监管新规即将出台,未来这些非信贷融资可能难以保持高增长。”唐建伟表示,随着新监管政策的持续出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步伐也将有所放缓。从后期看,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监管政策的落地情况,同时需要强化监管协调。

“2017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在防风险方面。”唐建伟认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确保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要控制经济杠杆率过快上升及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风险。同时,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内,就应保持政策的定力,以中长期结构性改革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