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南极科考更立体了
本报记者 沈 慧
▲ 4月11日,执行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停靠国内基地码头。
▲ 考察队队员在“雪龙号”前汇报工作。 本报记者 沈 慧摄

历时161天,航行3.1万海里,4次穿越“魔鬼西风带”……4月11日,执行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平安凯旋,为其第20次征战南极画上圆满句号。

2016年11月2日,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本次科考作为‘十三五’开局以来的一次重要科学考察,开启了中国南极立体化协同考察的新纪元。”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孙波说。

他介绍,此番科考克服冰情复杂、气候多变等重重困难,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海基平台,也就是南大洋的考察方面,完成8条海洋断面、97个站位的海洋观测工作,采集了571个数据及样本,完成了600千米的地球物理测线,回收并布放13个长期记录观测仪器,初步构建了我国南大洋典型海域监测体系。

——陆基平台,也就是南极大陆的考察方面,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附近区域、内陆行进沿线中,开展了海洋、冰川等23项科考项目,共采集1198个数据及样本,新增21个长期监测点。

——空基平台,也就是航空考察方面,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于2017年1月8日成功起降南极冰盖最高点昆仑站,这是南极航空史上该类机型首次在该区域起降。

“航空能力是制约南极科考的一大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南极考察活动主要依托于考察站、破冰船和内陆地面车队,仅有美、德等少数国家在南极拥有先进的多功能固定翼飞机。”孙波解释,“雪鹰601”的业务化飞行,完成了东南极30万平方千米的地球物理调查,标志着我国在南极航空遥感领域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南极科考还顺利完成逆时针环南极航行,“雪龙”船一度抵达南纬78°41.975′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端纪录,获取了大量航海数据和资料。与此同时,考察队圆满完成罗斯海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重点勘查了恩克斯堡岛(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五个区域的地质调查、基础测绘、动物分布情况调查等工作。

罗斯海域是研究南极地球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典型区域,作为人类历史上进入南极大陆腹地最便捷的地方,它成为各国竞相建站的战略之地。“这次考察为进一步确定我国罗斯海区域新站站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完成‘十三五’‘雪龙探极’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波说。

在“雪龙”号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表示,“南极是人类共同探索的未知区域,我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南极的国际治理,增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能力,早日使我国迈入极地强国行列”。

据悉,国家海洋局将推动建设极地立体观测、监测网络,进一步统筹国内科研力量、完善学科布局,吸引和培育极地科学领军人才,瞄准国际前沿和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并加快建造新的极地科学考察船,积极推动国内南极立法,为人类认识和治理南极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我国新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正进行科考设备采购等工作,根据既定计划,新船2019年建成,2019年下半年或与‘雪龙’号一起,编队执行南极考察保障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透露,新船将装备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建成后船首和船尾同时具备破冰能力,届时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它几乎可以到达南极所有冰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