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万高铁施工现场,只需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追踪这个构造物的“前世今生”;每道工序都能对施工过程、报检和检测“实时监控”;一切材料都能对入库数量、质量、使用部位等“对号入座”……“初步筹建的‘数字工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过程监控、资料归集、沟通协调和信息窗口等‘五大板块’。”中铁十二局郑万高铁项目经理王立军介绍,这是通过信息化创新管理的新成果,实现了将信息化覆盖管理全过程和每道工序的各个环节。
2016年11月,郑(州)万(州)高铁开工后,中铁十二局随即成立了隧道研究室,对推行信息化、机械化作专题部署。他们成立了信息化(调度)中心,确定了信息化总体目标,针对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工序作业卡控、安全质量风险卡控、物资批号流转追溯、业务接口闭合”4个流程。
据信息化(调度)中心主任林毅介绍,目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拌和站、试验室、原材料检验、工程内部报检、安全质量监控、构造物“身份”信息存档等。他说:“与之配套的还有‘劳务实名制、机械设备GPS定位及管理、施工动态视频实时监控、二维码应用’等,实现了用信息化进行现场管理、各部门之间业务接口管理、内业资料与施工同步完成。”
记者看到,每个储料罐下面都安装了摄像头,与PMS系统联网。在五号拌和站,四分部总工程师郭宝库说:“试验室将已检材料生成的二维码放入摄像框内,配比通过后台自动输入,自动计量,自动进入拌和机,储料罐内的材料存量也随时显示。”
“用信息化管理安全、质量、环保,流程保证了不漏项。”安质部部长康海中谈道:“隧道列了320项、桥梁列了172项、路基列了147项、不良行为列了39项,由分部的安检、质检人员每天巡查,对问题拍照、上传,发整改令。”
其实,“数字工地”建设不仅仅是生成二维码、大家扫二维码了解信息或寻求技术方案。王立军说:“信息化是项目管理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手段之一。”比如,一榀钢拱架属半成品材料,加工完成后生成的二维码能追溯加工过程的信息,当使用到工程后,用新生成的实体二维码覆盖了原来的二维码,但原来二维码的所有信息加进了新的二维码中,直至完成二次衬砌后,最终唯一的二维码叠加了历次二维码的所有信息。
“每道工序都要事前、事中、事后拍照上传,全部是网上报检、审批,过程保留痕迹,随时可以追溯。”项目部总工程师姜军坦言:“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不仅增强了管理的计划性,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遏制了过程造假、管理漏项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