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共享单车看分享经济”系列述评③
破与立:行得稳才会走得远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牛 瑾

张宁是天津一所高校的老师,下班之后或周末空闲,经常会开着自家的车去跑跑快车生意,在带来收入的同时,还能交到几个朋友;遇到车辆限号,扫码骑辆共享单车也是常有的事,速度慢了下来,却能看看沿途的街景。“无论哪一种,都让我觉得生活挺有乐趣。”张宁说。

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出行领域只是分享经济的一个典型场景。除此之外,有人将家里空余的房间布置成特色主题小屋,就成了外地游客体验当地生活的温馨“客栈”;有人把在某一领域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同好者,就成了被认可的“行家”……在这些看似“非常规”的联系背后,供方获得了额外收益,而需方则以更低的成本得到了服务。这就是分享经济。

在我国,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正依托将近7亿的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壮大。据估算,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分享经济为何在我国受到如此热情的拥抱?答案就是,它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且变化中蕴含着惊喜,而这些惊喜在共享单车领域均有所体现。

共享单车打破了固有的产权观念。共享单车的实质是以租代买,让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变“拥有”为“可获取”。而同一辆单车借助互联网平台匹配了多份需求、创造出更多价值,实际上是对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也重新构建了个人与商家之间的连接。这种重新构建的连接,放大到整个分享经济,将有助我国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看来,这种产权观念的变革也是整个“互联网+”领域的产权基础。

共享单车坚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可以说,共享单车首先在供给端这一侧发了力。通过互联网平台,集中投放的单车转化成社会的公共供给,与市场的巨大需求及时匹配,既帮助消费者节省了大量的“寻找成本”,又刺激了消费的几何级数增长。除了共享单车这样的物品,劳动力和技能、知识和创意等居民私有资源也正在转化成社会的公共供给,构成五彩斑斓的分享经济,而这些领域在完成供给与需求匹配的过程之后,也就向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又迈进一步。

当然,即便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在我国已经如此红火,也不能否认其还是“幼童”的事实。既然是“幼童”,抓住时机立规矩就是当务之急。换句话说,在打破传统经济模式之后,总得树立些新的规则,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才能有“稳稳的幸福”。

首先是信用体系。我们总在质疑:共享单车被谁搬进了自家的院子,又被谁拆掉车把或车座后丢在了路边;我们也总在担心:敢不敢搭陌生人的车,敢不敢让陌生人住到自己家里。种种质疑以及敢与不敢之间的纠结,恰恰说明信用是分享经济的“软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相关企业开始采取行动,ofo就与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信用分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免押金直接享受共享单车服务。当然,这只是目前采取的一项举措,相关企业还要继续努力,社会大环境也要持续改善。只有尽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将线上线下融合起来,才能有效推动分享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监管跟上。分享经济是新生事物,而且发展速度极快。在分享经济面前,传统的监管手段很难发挥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监管必须“小步快跑”跟上新业态。

以共享单车为例,相关部门可以兴建自行车停车设施,为共享单车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各地也可以修改完善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将共享单车纳入其中,在促进规范管理的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最后是协调利益。分享经济这个“新角”登场,必定分摊“老角”的利益。比如,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单车零售店的生意正在衰落;即便是因为共享单车重新“活过来”的传统自行车行业,也存在高峰期过后订单骤降、产能变负担的风险。而这些问题都是共享单车正在或将要遇到的问题,也是分享经济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协调和规范;更要营造透明公正、自由竞争的环境,让“新角”与“老角”充分较量,争相提供更好更规范的服务,最终促成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界的预言家凯文·凯利说过:“我们刚刚开始分享,能分享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趁现在树立起新规则刚刚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