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区整洁美丽,小巷子乱象丛生……在很多大城市,背街小巷的“脏乱差”让人心塞。就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不用出三环,走进背街小巷,就能看到垃圾随意倾倒、臭水满地横流、私搭乱建频现、公共道路被私人占领为停车场的种种城市病状。
前不久,北京市市长蔡奇就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到东城区和西城区明察暗访,提出要以“十有十无”为内容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把责任落实到街道、社区,建立“街长”“巷长”制,创建一批示范街面、精品胡同。近日,首批“街巷长”已经上任。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安排对根治背街小巷脏乱差顽疾是治本之策。
仔细观察一下,背街小巷之所以痼疾难医,恰恰因为它位于城区交叉地带,有的在两个区的边界地带,成了“三不管”地带。在这些地方,破窗效应凸显,居民虽然被私搭乱建、乱停车、乱摆摊等现象所苦,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私搭乱建的人切实攫取了利益,反而渐成共同的选择。
推行“街长制”,能让背街小巷有人管、有动力管、有系统管。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一条背街小巷都有人负责。同时,这一制度要落实到位,必须强化考核、监管和问责。背街小巷的管理是“硬骨头”,它涉及千家万户的文明程度,关系到城管、交通、环卫、绿化、工商等多个管理部门。要想真正把背街小巷的问题治理好,既需要实干更需要智慧。
推行“街长制”,有现实的经验可以借鉴。去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提出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考核问责,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我国,水环境治理体制的新举措“河长制”效果初显。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这一制度创新对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关键点,核心是从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出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督、严格考核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支撑点,核心是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河湖生态环境的改善。
借鉴“河长制”的做法,目前,“街长制”已出现在多个省份的基层管理实践中。在这一制度落地过程中,我们期待有关部门注意问题导向,不同背街小巷存在的问题不同,需要破解的难题各异,还需要“街长”们针对不同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以更细致的服务、更精准的管理解决好背街小巷的问题,给市民更多获得感,让城市更有韵味。如果能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必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大街区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市民的幸福指数,有时恰恰体现在这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里子”中。作为城市管理者,既要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要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背街小巷是城市病集中的地方,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更需要下大力气,持续发力,做好城市的“里子”,营造平安和谐的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