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雅道清心创意产业机构入驻四川省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第7年。负责人梁飘逸说,这是属于自己创业的“第二个7年”。
“从2003年开始,我在文创产业里‘浮沉’了14年。第一个7年,整个产业‘一团乱麻’;第二个7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眼看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里的企业来来去去,我们留下来了。第三个7年即将到来。真正留下来的企业就像从淤泥里淘出来的天然金沙,一定会充满生命力。”梁飘逸信心满满。
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35号,这是成都市的中心区,也是一个老城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锦江区的老旧楼宇被一群人盘活了,在他们看来,文创产业里的“淘金”机会在细微处。
“能租不买、能改不建,在一公里范围内我们‘淘’出了相对集中的旧厂房、闲置的校舍和旧居民楼进行整合改造,打造了包括红星路35号创意基地、汇融国际数字基地在内的多个产业功能区。”成都市广告创意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移告诉记者。
和梁飘逸一样,刘移用三组对比数据反映了锦江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和变化。
2008年年末,红星路35号创意基地开园运营招商,1.7万平方米的场地花了3年时间招满70家企业;正常运作不久后,刘移在一公里范围内“淘”到了第二栋近7000平方米的楼宇,在提升准入门槛的前提下,花了不到一年时间招满40家企业。“第三栋楼依然在距红星路35号创意基地一公里范围内,我们将其定位为孵化器,不到半年时间就招满了48家企业。”在刘移看来,9年变迁,成都的文创氛围更加浓厚,有更多企业认可了西部市场,这和他们最初进入成都时完全两样。
“红星路35号创意基地初创期招商并非一帆风顺,在政府免租、税收补贴、企业急于开拓西部市场这几个因素的刺激下,我们引进了在全国非常知名的3家工业设计类企业。说实话,他们一进来就有了碰壁的感觉。”刘移并不讳言,相比北、上、广等文创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成都的文创产业起步初期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观念滞后。
对企业而言,转型迫在眉睫。从单纯的工业设计到品牌营销、策划、宣传一条龙的“工业设计+”,转型的不仅是“名声在外”的这3家工业设计类企业,更是整个锦江区的文创类企业。“从2014年到2016年,园区内的设计类企业产值大幅提升,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移说。
与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相隔14公里的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同样实现了转型。与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相反,这家博物馆走上了从文化向工业设计的转型。记者在这里看到,博物馆内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里,以许燎源为代表设计的中国白酒产品包装、当代雕塑、现代家具是最打眼的展品。
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或许是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按照“知本+资本”和“文化+”融合发展理念,锦江区探索建立了“平台+产业”“文化+城市更新”等多种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了锦江文创产业集群式发展。
2016年,锦江区在地标项目举办文化创意各类展示、交流、体验活动达100余场,活跃了成都市文化创意氛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与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