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有人说,读书改变命运。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按理说,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可是,从《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种种政策信号都在从国家战略高度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更有专家学者向媒体呼吁,全民阅读应该进入立法时间。
有人会不解,读一本书还要立法,为什么?实际上,推动全民阅读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改善国民阅读状况,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要为民众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有书读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类文化节目特别火。看着银幕上的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很多人在羡慕之余不禁抱憾书到用时方恨少。据官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国民人均年阅读量为4.58本,也就是说,人们每三个月才会去看一本书,这个指标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全民阅读。他认为,推动全民阅读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要把全民分成不同的阅读阶层,用立法去保障,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提供推动阅读的不同方式。
白岩松所说的立法其实并不是用法律手段强迫人们读书,而是希望政府能够把公民阅读当成一种硬需求,尤其是保障那些想读书却又没有条件读书的人群。他举例说:“巴西的监狱里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犯人在规定的时间每读完4本书,写了读后感并且被认可了,可以减刑15天。”白岩松认为,这个事例充分体现了巴西对于阅读的尊重,也说明全民阅读的重点在于“全民”二字,让每个人都有书读是政府部门工作的着力点。
前不久,“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走进河南宝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聂震宁作为嘉宾也来到了宝丰县实地调研。让他惊喜的是,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建有24小时公益图书馆,就连一个普通的农村超市都有图书角。他颇为感慨地说:“宝丰县的农民是幸福的,他们有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也许就在超市一角的图书架里,他们学到了有益的知识,获得了致富灵感。”
在我国,全民阅读至少面临双重困境:一是贫穷地区缺乏读书的场所,二是繁华地段反而看不到图书馆和实体书店。聂震宁认为:“我国目前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除图书馆外,实体书店也是最方便国民阅读和购书的场所。而今,许多实体书店越来越难以为继,政府有必要研究一些对策,譬如对实体书店怎么支持?对图书馆怎么支持?”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曾在公开场合提出,我国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图书室还存在内容分配不合理、图书更新慢等问题,让每个公民都有书读,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图书馆那么简单。政府要运用智慧,花心思为民众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可喜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今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明确了2017年全民阅读工作的着力点。其中,着力办好主题阅读活动、着力完善基础阅读设施、着力推动基层群众阅读等内容都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推动全民阅读的责任担当。
读好书
北京卫视一档节目《书香北京》曾在微博上推出过“品书香,晒书房”活动,参与者上万人,很多年轻人纷纷秀出书房照片。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年轻人秀出的照片中,一个狭小的屋内,他和室友睡上下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摆了一个简易书架,整齐地排列着翻旧了的书。这位网友说:“我的书房就是这个小书架,这些是我最珍爱的书,也是最苦最累时的精神食粮。因为在读书的时候,我可以看到未来。”
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读书的欲望,他们的问题在于选择太多或者诱惑太多。在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广义上讲,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汹涌而来的各类信息,而从狭义上讲,我们的阅读量则变得越来越少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解决大众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作家曹文轩认为,读者是可以培养的。作家不能本能地随从大众阅读的潜意识,而应该对之加以培养和引导。
从出版方的角度讲,聂震宁更注重书刊的品质。“我们的年出书品种已经够多了,年库存码洋也已经很大,当下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书刊做得更好一些。当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时候,也就是出版业再次走向辉煌的时刻,书刊的品质是否能优质高效地为全民阅读服务,这是每一个出版人要考虑的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认为, 推动全民阅读就是要让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群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全民阅读已经进入细化分层的阶段,政府部门需要科学研究、分类实施。”
在这方面,北京可以算是先行者。北京阅读季自开展以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提升了阅读活动的实效性。他们在北京市属机关内陆续开展领导干部系列文化讲座、青年公务员读书大讲堂及公务员读书状况调研;针对女性群体的阅读需求,围绕“阅读与城市女性”“家庭阅读”“职业女性阅读”“中外阅读交流”等主题举办了多场读书活动;还推出过亲子阅读“接力跑”等品牌,将一些先进的阅读理念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善读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童年时期养成。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要与教育打通,要把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嵌入到国民教育中,变成国民教育的基础工作。
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工作人员在调研中发现,在贫困偏远地区,很多学校存在办学软件缺失,尤其是课外阅读图书缺乏的困扰。城市里的孩子也存在阅读缺失的问题。他们虽不缺图书,但是身边充斥着大量电脑游戏和视频动画,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品质。
“政府在推动全民阅读这项工作时最应该规划和保障的是中小学生的阅读。”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秘书长洪燕青告诉记者:“中小学阅读应自主阅读还是强制阅读一直存在争议。其实强制读书未必有好效果,关键是要引导孩子更快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本中的知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在聂震宁看来,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应妥善处理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关系,科学规划时间,实现取长补短。近年来,有声书渐渐流行,亚马逊语音交互式蓝牙音箱回声在节假日期间大卖、谷歌智能家居设备谷歌家居发展势头也很强劲。“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设备收听有声读物,有声书会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好方向,也是全民阅读下一步的着力点。此类出版内容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出版方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聂震宁说。
只要你想读书,总会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方法。而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何取舍和选择也是大有学问的。作家王立群认为,有几种图书是大众都非常喜欢的:第一是很需要的书,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读书得到答案,这种书大部分是科学类、知识性的;还有一种是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审美趣味的书,这样的书大部分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书。他认为后者是全民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好像空气、阳光、水一样不能缺失。
“现在很多人读书不求甚解,所以评书、品书引导工作很重要。”王立群认为,应该多举办一些读书讲座、通过媒体的力量多向社会推荐好书。作为读者,也要学会借鉴他人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知名学者,从他们的经验之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