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中生有”拓新路
顾 阳

到武威调研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无中生有”了。

武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历史厚重自然不用多说。但除了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外,用“一张白纸”来形容武威当初的外向型经济,或许并不为过。一直以来,这里与雪域高原、大漠戈壁相伴,虽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古丝绸之路要冲,但产业基础不牢、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基数大的市情,解决温饱尚有难度,更甭提发展外向型经济了。

机遇源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实施,能不能将内陆腹地的区位劣势转变成向西开放的发展优势,成为武威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对此,武威市委审时度势,敢为人先,大胆地提出了“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过去不愿想、不敢想的外向型经济,如同戈壁沙漠上的梭梭草,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下了根。

说起梭梭草,武威的一个举措让我们印象深刻。当地有一个持续多年、面向全市机关干部的“硬任务”:每人每年必须种活一亩梭梭草。刚开始,不少人对这一做法不理解也多有抱怨,但多年治沙造林的坚持,不仅让荒芜的沙地变成了绿洲,更在广大干部群众心里深深扎下了“要干事、干实事”的根。

梭梭草一旦扎根,就会深达数米。回头来看,坚持不懈地种梭梭草,实际上就是一个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不过,对于武威而言,仅有发展共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这盘棋局上,更需要“会干事、干成事”的“棋手”。

在武威,“金熊猫公寓”在当地很有名气,这是当地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专门为引进人才建起的两幢现代化公寓。以“熊猫”命名,当地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溢于言表。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位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高端紧缺人才到武威发展,让人才匮乏、制约发展的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当地还实施了高端创新人才延揽、领军拔尖人才选拔、行业骨干人才锻造、实用技术人才培育、青年创新人才扶持等多项重点工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矩阵。

人才流的背后,是项目流、资金流。从甘肃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的封关运营到中欧班列“天马号”的开通,从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及进口肉类查验场的获批建设到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推进,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点项目正陆续建成运行。

发展凝聚人心。过去五年,是武威发展历史上项目建设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最好的五年,也是武威城乡面貌改变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武威正用自己的创新实践,探索一条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径。

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武威人对当地发展不足的清醒认识。他们坦言,从实力聚积到质量提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是看“块头”还是比市场竞争力,武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下一步,武威要继续奋力拼搏,在深化改革中勇于作为,在应对挑战中砥砺前行,加快实现从“五郡咽喉”向西部现代商贸重镇的华丽转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