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
邓清柯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家风是指作为伦理亲缘共同体的家庭(家族)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传承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家庭文化风范和道德伦理品格。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家风体现学风,反映政风,连着党风,影响民风,是关系学风、政风、党风和社会风气好坏的大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把家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的时代要求

家风蕴涵学风,学风彰显家风。家风和学风都是提高人的境界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起步到成长,是家风和学风相互衔接、共同孕育的结果。我国自古有耕读传家、诗书传家的传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遗子黄金满筐,不如一经”,是脍炙人口的家训;“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优化从学环境的家风;“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的家教,营造耕读之家、孝友之家。这些都启示我们,解决学风问题要从家风入手,以优良家风促进良好学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干部要树立“好学才能上进”的思想,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需要从家风建设中汲取营养。经验表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领导干部在这所“学校”里的成绩单如何,既是家风的写真,又是学风的写照。一个学习型领导干部,背后往往有一个重视学习的家庭。不学习是家庭建设的软肋,缺少书香浸润的家风难免底气不足。同时,重视学习的家风是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好的家风,往往包含学以明志、学以修身、学以益智、学以致用的优秀元素,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政绩观形成的“大本营”。把这些元素提炼出来,加以新的阐释、赋予新的意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往往会成为领导干部把握理想信念“总开关”、练就服务人民“真本领”的宝贵遗传基因。此外,家园是领导干部终身学习的“第一大课堂”。由于工作性质原因,领导干部不可能都利用工作时间来学习,除了提倡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外,还要把家里当成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让“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成为常态,使家园成为自己终身学习的“宁静港湾”。所有这些都说明,坚持以学兴家,养成好学向上的家风,是领导干部树立优良学风的重要源泉。

涵养治国理政清朗政风的现实需要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高度融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家风的至善境界。一方面,家风夯实政风的基石。清正的家风能守住从政的本色,向国家注入道德的正能量,带来家风正则政风清、政风纯则社稷兴的可喜变化。古人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家而天下定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些名言显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政伦理文化模式中,中华儿女的良好家风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政风提升家风的境界。从政者必须坚持天下为公,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无数仁人志士少小离家,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因为没有家的情结,而是把为国建功立业看得更高更重。历史上,不论是岳飞“北虏未灭,何以家为”的抱负,还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著,都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见证。因此,有作为的执政者历来都会把家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环节来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以良好家风净化政治生态,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树立山清水秀的清朗政风。家风对政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好家风能涵养忠诚报国的好政风。忠义传家、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精髄,领导干部要把这种家风移植到自己灵魂深处,更加自觉地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以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更好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好家风能滋养勤俭建国的好政风。以俭持家、勤俭兴业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基因,领导干部要把这种家风沿袭下去,牢记“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古训,把节俭持家与勤俭兴业结合起来,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好家风能培养实干兴国的好政风。实干旺家、崇尚实践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特质,领导干部要把这种家风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扬“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牢记“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满意政绩。这些都表明,学习和传承充满家国情怀的好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治国理政的好政风。

持续深化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家风反映作风,作风影响家风。一个清廉的家风,能养成廉洁的作风。反之,如果家风不廉,就很容易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从大量揭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官本位”的封建意识,“封妻荫子”的特权思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陋规则,使腐败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庭中打开了缺口。因家风不廉引来的“家祸”,令心存侥幸者胆战心惊。事实证明,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正家风已成为正作风、正党风的紧迫要求。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了战略部署,要求领导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抓住党的作风建设这个着力点。而清廉的家风,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反映,是领导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外在表现,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首先,这是推动作风建设由单打独斗向系统作战转变的必然选择。把作风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家庭,说明要把作风建设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而家风就是这个系统中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也表明,今后的反腐败又有了新思路、新抓手。其次,这是推动作风建设由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延伸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大量腐败案件不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内,而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外;不是发生在工作单位,而是发生在家庭后院;不是由领导干部自己经手,而是由家人“代劳”。对走在危险边沿的领导干部,如果家人拉一把,就会悬崖勒马;如果家人推一把,就会跌入深渊。所以,领导干部要让廉洁守家成为自身为官从政的“护身符”、子女成长进步的“助推器”、家人平安的“保护伞”。再次,这是推动作风建设由关口滞后向关口前置转移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腐化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腐败不应停留在事后案件的查处,更应把握好影响党员干部变化的过程因素,做到防微杜渐、预防在先。树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找到了作风建设的病根,标志着反腐败的关口由结果向过程转移。这些都表明,养成廉洁的好家风,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具体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家庭的肌体。家庭作为社会风气寓居的小环境,既受大环境影响,又影响大环境。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好的风气,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家风,往往是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风向上向善,家庭成员在家风约束下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那么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人,进而助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提升。因此,好的家风蔚然成风,好的社会风气才会水到渠成。良好的家风是形成优良社会风尚的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之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可见,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直接推动力量。而家风作为家庭信仰,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之所以能通过塑造家庭核心价值,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风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一,家风在社会风气的养成中具有价值奠基作用。家庭美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石。家风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基础,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是坚持落细、落小、落实,促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举措。其二,家风在社会风气的培育中具有价值规范作用。家庭是锤炼社会道德品行的熔炉。从表面上看,家风规范的是如何做人、做“官”、做事,但对这些规范的遵守和坚持,其背后追求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其三,家风在社会风气的变化中具有价值维系作用。家风承载着社会向善的精神之钙。不管社会条件如何改变,不管社会思想如何多元,不管社会人口如何流动,不管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家风仍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团结和维系每个成员并能引起共鸣的价值脐带。所有这些都表明,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既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风尚标”,也是净化社会风气的“清新剂”。(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