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杠杆有待企业转变发展理念
贺 强

企业要树立正确理念,“有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一方面,要优化资本金和负债的结构配置,合理控制并逐步降低杠杆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论证投资风险,真正承担起投资的风险责任。这样,既能提高企业自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促使全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

当前,有很多企业家坚信,企业资产规模是好东西;部分企业家甚至认为,企业资产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还有一些企业家把“做大”奉为圭臬,认为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做强。

扩大资产规模就不可避免地要加杠杆。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企业要扩大资产规模,要么增加负债,要么增加所有者权益。企业负债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负债增加将同步提高杠杆率,企业增加所有者权益一般不会提高杠杆率,也不会增加财务成本。增加所有者权益有两种途径,一是内源式,二是外延式。前者是靠自身的利润留存来实现,这种方式的积累速度较慢;后者依赖于资本市场实现,虽然能够实现净资产快速扩张,但能够上市融资的企业毕竟凤毛麟角。因此,提高杠杆率增加贷款,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扩大资产规模的主要途径。

盲目“加杠杆”来“扩规模”将会有巨大风险。财务杠杆具有两面性,如果企业在经营上升期,“加杠杆”可以扩大股东收益;在经营下滑期,“加杠杆”反而会放大经营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不再是以前那样高速度,如果不顾一切地继续“加杠杆”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企业“加杠杆”后虽然暂时没有经营风险,但“加杠杆”将加大企业财务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利润,也就是常说的“企业为银行打工”。

上市融资虽然不会有财务风险,但如果企业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即便上市融了资,企业也不能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如果企业上市扩大了资产规模,却降低了运营效率,这也就失去了上市的本意。同时,如果企业单纯把上市作为自身“扩规模”的手段,很容易把股市当成“提款机”,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资金挪用问题。

企业的价值,应体现在不断产生的收益流量里,扩大资产规模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从最理想状态来讲,最优秀的企业应该是不需要资产就能产生收益,不需要任何投资就能有源源不断的回报。当然,这只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模式。但衡量企业运营效率的指标,也绝不是资产规模或者资产增速,而是周转率指标。企业要提高周转率,销售收入一定要比资产增速快才行。

目前,全社会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过高,这一现象的微观基础是很多个体企业杠杆率过高。今年我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货币政策也将稳健中性。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树立正确理念,“有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一方面,要优化资本金和负债的结构配置,合理控制并逐步降低杠杆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论证投资风险,真正承担起投资的风险责任。这样,既能提高企业自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带动全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

有关方面和企业有必要正确看待“做大”与“做强”的关系。企业做大并不是做强的必要条件,做强也不是做大的充分条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而不能倒”更不可能是“不败的神话”。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含量,将显著影响着企业销售收入,进而影响周转率,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家与其关注资产规模指标,还不如把精力聚焦于核心竞争力提升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