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薇薇
城管在很多人心中被定位为负面形象,甚至有人质疑为何需要城管的存在。对这个问题专家怎么看?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记者:当前我们的城市为什么需要城管?我们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城管队伍?
刘士林:和人口稀少、集聚程度很低、生产生活方式简单、社会交往松散、文化需求素朴的乡村不同,城市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多、密度高、生产关系多元、社会利用复杂、需求多样化且“众口难调”,因而是一个特别需要组织、规范、规则、契约和法律法规的人类集聚空间。对于中国而言,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一直处在最需要一流城管但实际上城管水平又不是很高的尴尬中。
我曾把“不讲规矩”看做是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口众多而密集、生产和社会关系格外复杂的城市,明显是一个最需要“规矩”和遵守游戏规则的空间。但长期以来,当代人却缺乏“讲规矩”意识,这其中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对城市化带来的新规则、新程序不够熟悉,或者有些新制度、新举措与人们的愿望和需要不完全吻合等等。而在种种“不讲规矩”中,最可怕的是想方设法“打擦边球”和“钻空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就此而言,我们特别需要一支和中国城市化的国情、民情、社情等相适应,能够有效应对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人口迅速膨胀、社会失范行为激增等现实的城管队伍。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中国城管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在形态和机制上的复杂性以及在应对处理时需要组织、动用、管理的资源和人力,是绝对不可以按照1:10这种简单类比思维来设计和配置的。在城管这个重要领域,我们必须探索走出自己的路来。
记者:您认为目前城管队伍的负面形象该怎样扭转?
刘士林:城管目前的负面形象的确比较严重,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基础的很可能是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既没有办法把握它的规律和特点,也不能预测它的问题和风险。这是我们的城管在现实中总是给人简单粗暴,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根源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可称为巨国型城市化。巨大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两者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既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异常复杂和分外曲折,也是导致城市很难管理甚至是“越管理越乱”的深层原因。
城市是一个超级复杂系统,城市管理要应对这种复杂性,必须首先了解这种复杂性,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复杂机制,超越各种简单化思维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设足以应付这种复杂性的城市管理政策、队伍和平台。这是迟早要补的一课。
实施科学化、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城市管理,目前可以说只是刚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最需要的是为综合管理治理做好系统性的设计。一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长期以来我们在规章制度上比较粗糙,与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不相匹配。二是加大执法队伍的正规化培训和锻炼。以前城管招聘人员很随意,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淡薄,这点在当下亟待改变。三是大力引入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智慧管理水平,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四是建立智库平台,及时监测城市管理、城市舆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做好各种预研究和应对预案,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