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向国际商业名街迈进——
华强北重装归来
本报记者 杨阳腾
◀ 华强北步行街。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今年初,深圳华强北时隔4年重新亮相,走上了“中国电子第一街”向国际商业名街迈进的转型升级之路。据统计,全长930米的华强北步行街开街以来,最高日客流量达80万人次。

2013年,因围挡封路修地铁,加之周边城市电子厂外迁,华强北面临转型突破之困。在封街的4年间,华强北的商业形态和产业结构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凭借其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创客天堂”,无人机、LED、机器人、VR、新型可穿戴设备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正在成为华强北的新名片。 来自荷兰的Hendrik Werner和挪威、美国、芬兰的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名为Trouble Maker的国际硬件加速器,并于2016年7月正式入驻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Trouble Maker有约40名全职、兼职成员,分别擅长软件设计、硬件开发、市场推广等领域,既开发自主项目,也为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进驻的其他团队提供工业设计、原型样板、产品采购、成品制造等专业协助,目前参与项目30多个。

Hendrik Werner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选择进驻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是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硬件市场资源,在进驻之初,创客中心提供专业空间和所需的实验室。这里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创客团队,彼此之间的合作碰撞更加激发出智慧火花。除此以外,楼下就是华强电子市场,很容易获取生产硬件的原材料,并可以通过创客中心对接珠三角的工厂实现批量加工。

事实上,几年来先后有100多个国际创客团队来到华强北,把他们的创意变成产品,然后在美国、欧洲、东亚的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之后再回到深圳进行工业化生产。

“对于创客来说,最大的痛点是销售渠道。”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媒介负责人王紫辰对记者表示,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打通了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销售所有环节的资源,世界各地的硬件制造都要到华强北来进货,进驻创客中心的项目能够吸引客户批量购买。而在2017年,该中心还计划通过整合跨境电商和垂直创业,布局多个有内容的创客与跨境电商结合产业园区,以此为载体推动创客与跨境电商融合,形成资源、产业、运营三位一体的整合。

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不仅解决产业链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创业生态平台,这里设有创客学院、创客孵化器、创业咖啡馆、路演大厅等,形成创客小生态,为创业者提供“从摇篮到上市”的多元服务。创客中心还成立了2.5亿元规模的“华强梦想基金”直接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并和腾讯、松禾资本、红杉资本、IDG等合作定期开展闪投会、资本对接会等活动。目前,首期5000平方米的创客中心入驻率达到90%。

华强北贴近市场,易于创新,使其自身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创客空间。目前,这里不仅有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还有美国HAX孵化器、赛格创客中心等一批高端创客载体和全球智能硬件创业者,更联接着近80家深圳市政府认定或支持的创业孵化载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