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融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惧无稽之谈 推进中非合作
郭 凯

近日,一条新闻在非洲广泛传播。在肯尼亚刚刚举行的“共赢2017——肯中经济形势论坛”上,标准银行经济学家杰里米·史蒂文斯面对所有来宾说了这么一段话:“据我们机构测算,中国在非洲承接的项目数量排第七位,在创造就业方面,中国在非洲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

确实没想到,因为在某些“中立”的西方媒体和活跃的非洲“民间NGO”看来,“中国公司不雇佣当地劳动力”,一直是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罪证”之一。与之相伴的还有“中国人只知道赚钱、掠夺当地资源、不注重企业公共形象、污染环境”……种种道听途说甚至异想天开的“帽子”与“污水”,都指向在非洲勤勤恳恳、规范运营的中国企业和中国项目。这是居心叵测还是天真无知,人们自然心里有本账,特别是非洲各国的政府和人民心里都有本清楚的账。

在笔者常驻的塞内加尔,每年都会有许多与中国相关的基建项目或隆重开工,或顺利竣工。高速公路、体育场、医院、博物馆、乡村打井、学校……所有这些项目,无一不是中国企业与非洲工人一起努力奋斗的成果。除此之外,笔者也有幸造访过西非、北非、东非的一些国家,机场、铁路、码头、水电站、桥梁……太多的中国建设、中国项目在当地都会被冠以“总统工程”的美名,受到举国关注和期望。不管是项目设计,还是施工建设、后期维护保养,从未见过或听说任何一个项目只雇用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而不让当地人参与。笔者也就很难理解一些人口中“中国人不雇用当地工人”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中国企业千里迢迢来到非洲,克服种种困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承担的不是单纯一、两个项目,不是单单为了企业创收,而是肩负着发展中非友谊的重任,是中国人在非洲留下的印记。正如坦赞铁路建成多年仍被人们牢牢记在心里,是因为那不是中国人自己造的铁路,而是中非人民携手建造的铁路。非洲国家需要更多优质基建项目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这些项目拉动就业,培养更多技术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储备种子和力量。在这种环境下,不为当地创造就业,中国企业是不可能在非洲生存下去的。从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态势看,本土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主流。非洲地域广大,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项目差别都很大,不存在照搬国内经验的可能性。当地有能力、善沟通的技术人员是每个在非项目巨大的财富,发现一个必然就会重点培养。很多中国企业每年都会专门送非洲员工到中国国内接受培训。在非洲,一家里的兄弟姐妹同在一家中国公司工作早已不是稀罕事,而是大有人在。另外,从工程成本角度看,一个项目少则几百人,大的项目用工成千上万人,全从中国国内招雇在经济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公司不雇佣当地劳动力”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入,某些令人不愉快的奇谈怪论也会不时作响。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谁是非洲人民真正的朋友,谁对非洲发展作出贡献,历史会作出评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