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美国UT斯达康公司CTO、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的黄晓庆,这次创业的“动静”有点大。作为达闼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他带来了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机器人平台。黄晓庆表示,这一平台包括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级别的安全云计算网络、大型混合云端智能机器学习平台以及安全智能终端和机器人控制器技术等研究在内,将为智能行业注入新能量。与此同时,达闼科技还宣布已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A轮融资由软银集团、富士康集团、中科乐创基金等机构共同投资。
达闼科技成立于2015年初,一直致力于云端融合智能、高速安全网络以及安全智能终端和机器人控制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在发布会上,达闼科技展示了全球首款云端智能控制终端DATA,该终端将作为机器人实体和云端大脑之间的连接器。同日,该公司还发布了首款智能机器人应用实体,云端导盲机器人META。
META是达闼第一款云端智能穿戴设备,该产品以头盔的形态,为视力障碍人群提供人脸识别、物体识别、路径规划、避障等服务。“用户戴上云端智能机器人架构的导盲头盔,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安全地规避障碍物并正常行走。智能头盔还可以帮助盲人辨认钞票面额,描述周围物品,甚至帮助他们识别遇到的朋友。”达闼科技首席科学家李强介绍说。
云端机器人到底和普通人心目中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专家告诉记者,人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相当于300个输入和300个输出芯片,如果用45纳米的芯片,要实现人的大脑需要2000吨重的芯片才可以实现。这意味着,人类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把如此巨大的“机器大脑”放在机器人肩膀上。而通过“云端大脑”,机器人可以变得更聪明。
黄晓庆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一科学判断,达闼科技才决定把一个强大的大脑和一个强大的网络,连接在一个机器人的本体上,形成通用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他看来,将“大脑”搬到云端,除了让机器人更聪明,还可以结合人工辅助,“使用AI与HI(人类辅助)相结合的深度学习平台来习得‘智慧’,将一些巨大的、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效的、可以解决的问题,最终用人类的智慧来协助机器人解决问题,同时又产生商业价值与商业特性。”事实上,云端智能机器人平台和部分架构已经投入了商用。
不过,“云端机器人”能否顺畅运营,安全性是其基础。黄晓庆坦言,“如果用户担心这个机器人会被黑掉,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小宝宝交给机器人照顾。”他介绍说,达闼科技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技术让机器人“不可见”,“我们用移动内联网来解决问题,用它来构建云端机器人的‘神经系统’,移动内联网技术的核心就是把机器人的控制网络和互联网隔离,不可见,就无法被攻击。”
谈及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黄晓庆认为,未来,一方面要依靠专利布局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不到两年时间,已申请了近250项专利。此外,为了鼓励创新,还建立起‘专利合伙人计划’,公司申请的专利的发明人,未来无论他是否在职,专利有效期内产生收益的10%都将回报给发明人。”
另一方面,还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黄晓庆表示,未来要建立云端智能的开放实验室,“把机器人的上游和下游,人工智能的上游和下游和通信的上游和下游打通,大家一起建立技术联盟和标准组织。”
“希望达闼能够成为像谷歌一样的公司。”黄晓庆解释说,谷歌扮演的是一个互联网运营者的角色,而达闼会是一个机器人网络中的运营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实际上是需要很多的工作,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安全的云端连接。第二步我们也有所建树,典型的代表就是云端导盲机器人的推出。未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在这两个领域里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力争通过云端支持超过100万个机器人运行。”黄晓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