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双休日了,就算休年假,单位有事也是随叫随到。”督查员陈爱利告诉记者,对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环保部持续高压态势,他们的工作强度明显增加,“一个督查任务接一个,那是家常便饭”。
除了奔波在第一线的督查员们,记者前往河南省焦作市环保局采访时,发现各个科室的办公人员都在随时待命。“我们不能休息,一旦有突发问题,就需要我们应急处理。”焦作市环保局污染治理科科长喻国强说,“今年过年,我就仅有初五一天休假,中午还在丈母娘家吃饭,接到电话立马回来办公”。
通过陈爱利们、喻国强们的加班加点,环保督查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环保部通报信息显示,在3月15日结束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6省市18个督察组已走访6000个部门、单位或企业,发现2000余个问题,并交由地方政府整改落实。
然而,也有局内人指出这样督查行动存在的不足。华北督查中心的方堃博士认为,专项督查行动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是一旦督查组离开,许多“小散乱污”企业往往违法复产,一些大企业超标排污的现象也故态复萌,会继续污染环境。而督查行动结束后的一周,雾霾再度笼罩北京,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此外,“小散乱污”企业分布广泛、地处隐蔽,执法难度很大,而督查人员数量又相当有限。第十七督察组组长施立仁表示,每个城市的督查组共有18名成员,即使以三人一组的小分队形式展开暗查或夜查,能够督查到的对象和整治名录上的企业数量相比也是寥寥可数。对此,第十六督察组组长马勇华认为,在现有督查方式下,该矛盾难以攻克,“我们只能尽可能科学规划线路,提高督查的效率”。
现在的督查行动,绝大多数依靠督察员实地探访,但仅仅用人力去督查,难免会导致长期效果不明显和查处对象不彻底两大问题。更多借助科技手段优化督查方法,成为督查员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记者发现,以白天8小时的暗查行动为例,至少有4小时至5小时花费在路途上。如果能使用在线摄像设备对整治名录上的企业进行监控,督查效率将大大提高。方堃认为,地方环保局甚至可以划定区域达成公约,互相监督,实现企业和政府共同管制。“这样一来,对环保基层公务员来说,就可以不用每天超负荷工作;对企业来说,自律和守法也将成为常态。”方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