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书抵万金
□ 马洪超

提笔写信就像朋友小聚时的饮酒微醺状态,头脑依旧清醒,话匣子却打开了

朋友,你多久没有写信了?

看到上面这句话,想必很多人会心中一愣,默默回想着自己上一次展开信纸、提笔写信的日子。3年前,5年前,10年前,抑或更早,总之是好久以前的事儿了,一直掩埋在记忆深处而不曾被拨开。笔者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近日参加了一个“书信中国”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很可能也想不起这个话题。

回想起来,我曾有两个写信的密集期:一个是在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跟在外地读中专的哥哥写信互报平安;另一个是在高中时,跟在其他高中学习的初中同学书信交流学习情况。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时间走得慢,我家里和学校宿舍也都没有安装电话,只能靠寄信沟通信息。特别是当时跟我哥的书信往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我那时是一名小学生,要学习怎么写信,更在于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此生难忘。

有一次,我哥在来信中问家里近况怎么样,我回信时想安慰他不必挂念,就回复了句“一切还是老样子,只是爷爷走路时鞋底拖地更明显了”。没想到,这句话竟让哥哥在收到信的当晚辗转反侧。后来,哥哥告诉我,那天晚上他回宿舍休息,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家书可传情!在和家里人的通信中,一些普普通通、淡如白水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的文字,远在异乡的游子读来却满是温情,颇能解除心中的万千挂念。《曾文正公家书》里,无论是对祖父母、父母,叔父婶母,还是对家里数位堂弟、儿子纪泽纪鸿,曾国藩在书信里用了很大的篇幅叮嘱家长里短之类的“小事”。青少年读之或许不觉了了,但在齿岁渐长、经历世事的成年人看来却感觉格外妥帖。特别是其中一些具有生活画面的文字,如曾国藩向家里老人说儿子甲三(曾纪泽)“日见肥胖,每日欢呼趋走,精神不倦”,让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读来备感亲切。很多年后,这样慈爱的文字在《鲁迅书简》中再次出现,鲁迅告诉家人说海婴“现在胖了,整天的玩,从早上到睡觉,没有休息”,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交通条件和通信手段不发达,书信在古人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鸿雁传书”“雁去鱼来”等成语,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诗句,都说明着书信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如今,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或者视频聊天,很少有人再提笔写信。于是,以往千百年付诸书信的情感表达,在今天化作了一条条的短信、微信,或者一问一答的电话对话。信息传递快捷了,但亲情表达的厚重感却减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笔写信就像朋友小聚时的饮酒微醺状态,头脑依旧清醒,话匣子却打开了,能够或委婉含蓄或汪洋恣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不知不觉间写了一页又一页……这样的家书,自然抵得上万金!而今忙碌的人们,不妨挤时间静一静心,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书信,送一份惊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