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移风易俗从哪里突破
3月8日,江西分宜县操场乡山泗村文艺队在表演三句半《移风易俗就是好》。该县充分发挥乡村文艺爱好者善说唱、会表演的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新风尚宣传到千家万户。 邓国丽摄
3月10日,江西广昌县头陂镇党员干部将《移风易俗倡议书》、《操办红白喜事“十禁止、十提倡”》宣传单发放到羡地村壕田上组村民手中。苏 平摄

编者按 近年来,“天价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在部分农村地区有所抬头,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许多读者来信认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移风易俗常态化,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

让“天价彩礼”失去生存土壤

近年来,农村彩礼上涨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时下,农村男青年结婚,女方要求彩礼已成为一种被标签的“规定动作”。前几年,三五万元也不算少,但近两年一些地方的行情已经涨到了10万到15万元,个别地方甚至到了20万元以上。

对于农村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额,甚至成为家庭的一种负担。由于“天价彩礼”,给一些农村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甚至引发家庭悲剧。

“天价彩礼”形成的原因,既有农村生育观念、面子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也有生活成本上升、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天价彩礼”事关农村百姓的生活幸福,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基层政府要实现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工作中有作为、巧作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正确引导农民创业、创新,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另外,有关金融机构也要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工作机制,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为农民增收创收提供保障。

其次,加强指导和监管。各村要健全理事会组织,制定工作章程,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同时,各级要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各村的年度考核,使村规民约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

再次,转变传统观念。遏制“天价彩礼”现象,除了依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预外,农村百姓转变观念是关键。百姓要摒弃传统的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育观,从根本上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俗,大力倡导节俭之风,让“天价彩礼”失去生存的土壤。

(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王广庆)

正面引导为主做到久久为功

婚丧嫁娶,起土上梁,乔迁新居……这些乡村社会常态化生活场景,都少不了一些必要的仪式,这体现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人文情怀。

拿农村婚丧嫁娶来说,作为人情往来,其本意是维系情感,但是在一些地方,人情消费逐渐掺杂了一些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使得传统习俗变成陋习,助长了奢华之风。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家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

要从根本上改变不文明风气,减轻农民负担,应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积极推行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大力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推动“软环境”与“硬环境”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移风易俗,要坚持正面引导,多做典型引领的文章。要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成功人士等各类典型,让他们在移风易俗上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要深入挖掘民间各类典型的精神内涵,把家风家教融入移风易俗之中,多在思想引导、文化熏陶等方面下功夫,营造以创业奋斗为荣,以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

推进移风易俗,要坚持软硬结合。近来,有些地方针对“天价彩礼”划出标准和“红线”,用指导性文件或制度来规范民俗、引导民风,出发点虽好,但由于文件制度的刚性特点,民众不易接受。对此,一方面要做好文件制度的耐心解读,让群众理解并支持;另一方面,还需领导干部树立标杆,率先践行,用实际行动去影响群众。

推进移风易俗,要坚持久久为功。推进移风易俗难在革新,重在坚持。关键是要寻求社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让大家都认同新观念并形成行为规矩,从而让好的观念、好的风尚、好的风气传承下去。

(陕西省咸阳市 周荣光)

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

近期,笔者在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县区一些农村调查发现,婚嫁彩礼在一些地方动辄十几万元,并且普遍要求在县城买房,远远超出一般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比例不断缩小。然而,高价彩礼等现象的出现,无疑给脱贫攻坚带来不少阻力。治理高价彩礼,并非是要抛弃传统习俗,而是在传承发扬的基础上,守住文明和道德底线。去除民俗陋习,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不良习俗的形成,与地方传统和民众心理等相关,移风易俗也非一日之功。要从根本上改变,首先,政府要做好引导。要大力倡导社会良好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其次,要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可以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起红白理事会,积极引导村(居)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并公示上墙。利用农村宣传栏、广播、文体小广场等阵地,运用文艺演出、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的目的意义和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执行。

再次,要推动形成新规范,大力倡树文明新风。各地可以通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推树典型,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同时,要搭建文明创建评选载体,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让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

(山西省长治市 李红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