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的整体实力已有显著提升,我国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已达94%。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撑
◎气象部门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现有的气象监测基础上,不断推进观测装备的智能化和观测手段的现代化,推动气象预警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
第57个世界气象日来了。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部门将通过加深公众对云的认知,帮助公众进一步了解天气气候现象,提升防灾避险意识。为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我国气象业务的发展情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雅鸣。
记者:对于百姓生活以及气象业务而言,“观云识天”究竟有何意义?
刘雅鸣:人们对天气的感知与云密不可分,大多数天气现象如雨、雪、雹、雷电等都与云密切相关。对于公众而言,认识云是开启科学认知天气气候、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与防灾减灾能力的一扇大门;对于专业领域,认识云对准确预报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掌握可用水资源情况等意义深远。
记者:如今,认识天气不再仅仅依靠人工观测,气象观测手段和整体实力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刘雅鸣:全球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不断发展,以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为代表的现代气象观测手段提供了包括云在内丰富的观测数据,成为各国气象部门研究天气、气候,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在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历程中,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的整体实力已有显著提升,我国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4%,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在“十二五”期间提高30%。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更加准确地“观云识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撑。
记者:目前的防灾减灾形势,对气象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刘雅鸣: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多发。下一步,要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从现实形势到国家战略,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将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综合立体精细监测,既要做好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加强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又要开展重大气候事件和气候趋势的监测预测及影响评估;大力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风险区划在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中的作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记者:结合这种新要求,气象部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将采取哪些新措施?
刘雅鸣:气象部门将努力为推动防灾减灾提供更有力的气象支撑。下一步,气象部门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精准度,在现有的气象监测基础上,不断推进观测装备的智能化和观测手段的现代化,推动气象预警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
同时,通过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积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成为国家整体防灾减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建立精准、立体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预警信息的精准靶向发布。
此外,将强化部门合作和联防联动,共同形成综合防灾减灾合力。推动部门协同和跨区域协作,建立部门和区域信息共享、灾害会商、应急联动和灾害评估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实现多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