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艳军
经过10年试点,目前全国已组建1519家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2万亿元。村镇银行试点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监管机构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发展?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监会农村金融部主任郭鸿。
记者:银监会在10年前启动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其背后的政策考量是什么?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整体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推动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不是支持组建多少机构,而是在于通过培育“亲农”性质的小微型金融法人,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此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足、活力不强、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当时的农村金融体系中,不缺大银行,也不缺中小银行,缺的是贴近“三农”需求、服务“三农”有力的微小银行。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银监会在前期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开始试点探索设立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组建成立。
总体看,村镇银行数量初具规模、经营日趋稳健、服务渐具特色的小微银行群体,已经成为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新生力量。
记者:10年来,村镇银行在支农支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收到哪些成效?
答:10年来村镇银行发起主体不断增加,股权结构日益多元化,机构布局不断向中西部倾斜,在支农支小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村镇银行区域布局上,银监会实施“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政策和集约化规模化培育模式,引导村镇银行重点布局产粮大县、中西部省份和小微企业集中地区。10年来,村镇银行已覆盖了31个省份、1213个县,并向乡镇延伸4716家分支机构;758个(不含西藏)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中已覆盖401个。
二是增加了农村地区信贷供给。在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上,银监会将“立足县域、支农支小”作为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十年来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均长期保持在80%以上。
三是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自试点伊始,银监会就要求村镇银行秉承社区性银行经营理念,通过实施“小额分散、特色经营、拾遗补漏、错位竞争”的经营策略,致力于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和精细化的金融服务。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村镇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压力和更严峻挑战。您认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如何?
答: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都在向银行业传导。村镇银行作为社区性小法人,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潜在风险较大。对此,银监会始终坚持“风险为本、强化定位、严格审慎”的监管理念,针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特色和风险特征,实行严格审慎监管。截至2016年末,村镇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20.6%,流动性比例69.5%,不良贷款率1.8%,拨备覆盖率218.2%,拨贷比3.9%,整体发展质量良好。
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县域经济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去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出台,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释放了新活力,也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记者:监管部门下一步如何继续推动村镇银行稳健发展?
答:下一步,银监会将立足发展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按照“抓定位、防风险、促发展”的主要思路,完善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
一是把握稳中求进的培育政策。银监会将按照稳中求进的原则,继续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政策,严格执行股东发起资质要求,遵照农村金融发展规律,合理把握村镇银行培育发展进度,绝不盲目铺摊子、扩数量,按照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的原则,逐步提升村镇银行县域覆盖面。
二是坚持“严”字当头的监管导向。银监会将在梳理前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制,出台村镇银行监管指引等政策文件,强化监管。突出加强合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恪守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银监会将进一步督促村镇银行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位,加快完善服务网络体系,创新个性化、本地化和具有包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是探索集中优化的管理模式。银监会鼓励支持优质主发起行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认购新股、受让股权等方式,批量收购重组设立村镇银行。积极支持主发起行完善村镇银行管理模式,组织开展村镇银行投资管理模式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