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设计装点“大美乡村”
本报记者 喻 剑

编者的话 如今,从大中城市回到家乡的县镇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从经济发达地区到发展上升期县镇工作的人也不少。他们在经历着怎样的故事?有哪些困惑与思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又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本版开设“城归谈”栏目,希望记录这些从城市归来的人们所思所想,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当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进程。

从深圳到长沙是3个小时的高铁车程,从长沙到老家龙山县是5个小时的汽车车程。在深圳设计业工作10多年的湖南龙山人向晓艳,去年把生活工作重心放到了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设计产业园,既可常回深圳设计大本营,又能兼顾回乡照顾年迈的父母。

从深圳回到湖南,向晓艳坦言:“最初心态有些矛盾,湖南本地市场的业务范围较小,开辟新市场的难度很大。”因此,向晓艳没有从设计院辞职,而是将在深圳的团队带到长沙设计产业园过渡,再在当地培养新设计团队。园区平台中,也有不少从一线城市回家乡建设的设计团队。

向晓艳在长沙注册成立大美乡村文创公司,专注“美丽乡村”板块,包括特色小镇、主题庄园、主题酒店、主题客栈等,并创建了“大美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电商平台,致力于民族、历史和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升级。

目前不少老乡已经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但没有足够的预算支付设计费。向晓艳与农户采取了“技术帮扶、合作开发”的方式,先全程做好设计、营销咨询服务,尽力盘活农产品资源。“去乡里”就是向晓艳与长沙县金井镇农民合作开发的第一款农产品品牌,本着“一家一业、一户一品”的理念,开发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目前正在试营提质阶段,反响不错。

思考

在向晓艳看来,在湖南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好坏参半”。“好”在全民参与,想要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很强,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基础建设的力度很大。“坏”在很多人只想盲目跟从和抄袭,其破坏力可想而知。向晓艳说:“湖南在大环境下也不例外。目前理念和技术都不如一线城市,这是个难题也是机会,我们的回归带来了新理念和新做法,希望能在湖南形成一定影响力。”

从设计师的角度,向晓艳认为“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沉潜下来细细品味、挖掘乡村的民族、地域和民俗特色,尽可能保留、提升特色文化,呵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不宜推行“快进快出”的模式化开发。最重要的是,要让村民在这一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对于特色小镇建设,向晓艳认为,“特色小镇的项目运作是需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资本投入带动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的微生态链环境,小镇之间、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网,避免邻近项目之间抢资源、拼资金、比规模的状态,还应该借用大数据、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做成智能、环保、低碳并有地域风情的主题小镇。”

如今,家乡和家乡的人们,都已经不是10多年前的模样。向晓艳的团队中,招了不少湖南“90后”新生力量,向晓艳时常为这些年轻人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惊叹:“让我脑洞大开,常常觉得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与不少新上任的“85后”副镇长们合作后,向晓艳也想给他们点个赞:“学历高见识多,思维活跃,对于新鲜想法的接受度也高,更能理解我们的一些创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