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3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沿海不远万里来到西部边陲,“90后”姑娘邵书琴——
成熟在帕米尔高原
本报记者 乔文汇
邵书琴(中)和社区群众在一起。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虽然托云牧场社区党支部书记邵书琴已经扎根托云牧场3年半,但说起她的经历,许多同事依然连连赞叹。2013年7月份,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的邵书琴,放弃了在沿海地区外企工作的机会,乘坐火车近80个小时,跨越5000多公里,毅然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成为一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那年,这名广东姑娘23岁。

即使按照新疆南疆地区的标准,托云牧场的自然条件也属于特别艰苦的。牧场位于帕米尔高原深处的边境线附近,平均海拔3000多米。今年3月初,当地连降暴雪,一些放牧点降雪厚度超过70厘米,造成了严重雪灾。

邵书琴的家乡在广东乐昌,从东南沿海来到西部边陲时,牧场社区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小姑娘啊,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呦,别打退堂鼓啊。”她则态度坚定:“您放心好了,志愿者没有当逃兵的。”

尽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牧场的艰苦程度仍令邵书琴“难以想象”。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寂静的荒山戈壁。来到牧场,邵书琴发现,这里完全不是她脑海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样子。“买菜都要到6公里外的口岸,而且品种少、不新鲜。”她笑着说,“没有热闹的商场,没有繁华的街区,一到晚上牧场静悄悄的,这里倒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托云牧场海拔高,紫外线照射强烈,冬寒夏热,恶劣的自然条件,考验着这位南方姑娘。但她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很快适应了。工作、读书、健身……在托云牧场,邵书琴过得非常充实,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她很快学会了蒸馒头、擀面条,现在甚至能做拉面和抓饭;在这个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团场,邵书琴通过学习和与乡亲们的交流,还学会了柯尔克孜日常用语。

“该来的还是会来,说实话,也失落过、孤单过、难熬过。”邵书琴坦言,“确实反差太大了,但咱无论如何不能当逃兵,无论如何不能被贴上‘90后’果然是3分钟热血、城市孩子吃不了苦这样的标签”。战胜了内心的挣扎,邵书琴觉得“迈过了心中的那一道坎,是帕米尔高原让自己成熟了”。

归档资料、复印文件、整理材料,在工作中,邵书琴从点滴做起,踏实勤奋。一年的志愿服务期间,邵书琴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此外,她还策划主持了道德讲堂、梦想公开课等活动,组织开展了健身操教学,完善了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

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淳朴的牧民、纯真的孩子、勤恳的同事……服务期结束时,邵书琴已对托云牧场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她打算留下。唯一割舍不下的是亲情:“父亲已经70岁了,非常惦记我。我在广州上大学时,父亲都想念得不行,何况这次要扎根在万里之外。”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却鼓励她说:“我的女儿从来都是好样的,新疆有更广阔的舞台,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没有理由反对。”

“我觉得自己更有正能量、更加坚韧了。自然环境的差异、发展程度的差别,我都适应下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邵书琴说,“尽管这里没有便利、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精神生活特别充实,更能实现价值”。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毕业那年,“西部计划”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邵书琴一直铭记在心。如今,她在团场纪委工作,去年3月份兼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特别忙碌。“我相信兵团的明天会更好,托云牧场的明天会更好,我们也一定会更好。”邵书琴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