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绿水成就致富梦
——湖南省新宁县利用生态优势精准扶贫调查
游客在崀山镇崀芴村蒋家滩丹霞花海拍照留念。
杨 坚摄
崀山镇田园风光。 杨 坚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麟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湖南省新宁县找到了独具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径,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上,依托生态特色树品牌;经营方式上,依托生态规模提效益;农村建设上,依托生态优势建新村,全县脱贫成效显著。

湖南省新宁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474个行政村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劳作在青山绿水之间。最近,记者来到新宁县调研扶贫情况,县委书记秦立军告诉记者:“要让全县144个重点扶贫村共8万贫困人口在2019年之前一个不落地过上小康日子。关键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重点是打牢产业扶贫基础。”

补偿助增收

128平方公里的崀山景区建成了规范完备的标识系统,实施“春花秋色”林相改造工程。租用荒山、荒坡500余亩,投入资金350万元,采购栽种各类苗木8万余棵,景区绿化面积提高到81%,保持了景区的生态美。同时,依靠千亩油菜花、万亩脐橙花产品和初具规模的石田村200多亩薰衣草、100亩玫瑰花与竹筒酒、瑶王宴等旅游特色产品,精心打造“歌山花海,浪漫崀山”品牌形象,生动展示瑶乡特色文化,成为崀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景区要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原住居民的生产方式,帮助他们早日脱贫。为此,县财政于2010年起,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安排景区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并逐年增加该项费用,用生态补偿的方式为林农增加收入;并通过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等燃料改革工程,初步推行生态农业;在解决景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方面向原住居民倾斜。规定景区经营摊位、卫生保洁、护林防火等岗位必须在原住居民中安排,景区管理岗位原住居民比例占50%以上。

今年,新宁县政府还投入3800万元,对崀山辖区两个镇34个村共2935户危房实施整体改造。

优势造产业

近几年,新宁县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将生态农业与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崀山镇境内共流转土地1340亩,连续3年实施“春花秋色”工程,租用景区贫困村荒山荒坡500亩,栽种各种花卉苗木,约3000名农民获得收益,其中贫困人口约150人。

崀山村村民戴顺友2009年春节从外地回家,经多方考察,认为依托崀山旅游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大有可为。2010年,他与哥哥戴润平在崀山镇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合伙成立了润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又成立了窑市种植专业合作社。崀山镇政府有一个农场,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管理,土地荒芜,准备出租。他前往农场考察后签下30年的租赁合同,种植特色杨梅、有机蔬菜、葡萄,还发展葡萄酒酿造及林下养殖。2015年初,又投入200多万元并购了宝丰脐橙园艺场,建立了“戴先生”和“崀山人”品牌。如今,这家以农业为载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庄园,解决了28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4个村的农户实行签约种植及回收,直接增加农户收入120万元。

“以前,我们自己种的水稻最高只能卖2块多钱一斤,经过合作社土地承包和专家的技术指导,同样一块地水稻产量高出好多呢,还以原来两倍的价格回收粮食,真的太好了。”崀山镇船形村村民老陈告诉记者。

湖南崀山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新宁县万泉种养专业合作社、新宁县船形村种养合作社进行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土地流转模式的有效进行。目前,公司流转土地2000亩,稻谷按国家粮食部门收购价格标准的2倍进行回收。

崀山的产业主要是脐橙、花卉、铁皮石斛等特色种植业。景区内的刘叙勇、刘叙武两兄弟是采药世家出身,以前经常在悬崖绝壁演示采“仙草”的绝技供游客观赏,后来发现野生铁皮石斛越来越少,而市场行情却不断看涨,于是在县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兄弟俩取回野生铁皮石斛种子进行培植,实现了大棚式规模种植,使铁皮石斛成为助推群众脱贫的致富产业。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铁皮石斛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崀山的生态环境是种植铁皮石斛的天然宝地。近年来,新宁县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现在已有种植面积200亩左右,是湖南铁皮石斛种植面积最多的县。在崀山脚下,75岁的老人何烈熙在自家院落后的坡地上种植了300平方米的铁皮石斛,每年能给他带来纯收入近4万元。

“我们是从山上取回野生的铁皮石斛种子,经过人工育种后,再把它移植到悬崖峭壁上。”刘叙武说,一包野生种子可以培育4万株幼苗。

崀山镇石田村三组的何太平决定放弃轻车熟路的建筑业,回乡投资180万元人工培育铁皮石斛,如今20个大棚已初具规模。

新宁特有的生态造就了野生崀山铁皮石斛,通过生态保护性人工栽培,获取种子繁育苗木,更为崀山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种源条件。

根据“铁皮石斛与铜皮石斛森林立体原生态栽培实用技术研究”项目组实验基地建设的经验,每栽培一亩床式铁皮石斛的投资是8万元,在第3年以后每年最低产出铁皮石斛鲜品200公斤,按与湖南龙石山公司签订的最低保护价600元/公斤计算,产值可达12万元,每年的纯利润是10万元。铁皮石斛可以连续产出12年以上,种一亩铁皮石斛的总产值就是144万元,总利润可达112万元。若在新宁发展栽培1000亩铁皮石斛,只要投资8000万元,3年后每年的产值就是1.2亿元,每年纯利润可达1亿元。

旅游拓就业

2016年8月,崀山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单位。该县将乡村旅游融入到群众的生活当中,让当地村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在崀山辣椒峰景区的骆驼峰,游客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万丈悬崖上,一位中年男子身贴绝壁,像“蜘蛛人”一样快速攀爬,场面惊险、刺激。这位攀爬在崀山绝壁上的中年男子叫刘锋,他并不是在表演特技,而是在景区清理日常垃圾。

刘锋是崀山镇石田村人,以前常在周边深山和悬崖绝壁上攀爬采药和砍树。2010年8月,景区聘请他当了一名特殊的清洁工,专门负责悬崖绝壁上的垃圾清理,自此,他从“砍生态”变成了“护生态”。每天上午8时开始,他便与两名助手一道,沿着景区的游道,寻觅清理撒落在悬崖绝壁上的垃圾,月收入1000元左右,刘锋介绍,自己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过去是贫困户,靠砍卖自家山上的树木过生活,崀山风景区建起来后禁山了,家里的树木每年有补贴,自己又在景区上班,妻子到东莞打工,收入也不错。“崀山有今天,我感到自豪。能为景区做些事,我感到光荣。”刘锋说。

“不尝不后悔,尝了不买一定后悔……”从崀山八角寨下山的游客,总是被景区摊点一瓶辣椒酱的香味深深吸引,来自安徽的游客李子华忍不住品尝一口后,连连称赞,当即就买了5瓶。

这个摊点的老板叫李海容,2008年以前一直背井离乡,四处漂泊。2012年4月,看到崀山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就在景区租了摊位卖小吃米粉。到秋季,看到父母种的海椒吃不完,烂在田地里非常心痛,她就把海椒做成辣椒酱,放在米粉和小吃里,给客人做配料吃。有一次游客在吃完米粉后建议说:“你家的辣椒酱比米粉还好吃,要是能打包带走就好了。”李海容灵机一动,与丈夫商量后立即就把辣椒酱分成小瓶、中瓶、大瓶进行装瓶包装,并印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及联系电话,游客如果想再次购买,只要通过微信联系,辣椒酱就会快递到家。

“我的微信以前只有40名好友,通过卖辣椒酱,现在已经有400名好友了,游客把我的辣椒酱带到了全国各地。”李海容说,随着辣椒酱的畅销,还带活了村里亲友的海椒、配料姜蒜的种植和米酒酿造。

生态旅游就业成为增加贫困人员收入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崀山镇旅游从业人员近800人,景区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安排船工60余人、护林员40人、景点营销人员80人、摊点服务员200人,农家乐就业人员达300余人,另外还安排有挑夫、导游、马夫等岗位,充分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景区村民脱贫致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