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北京正处于“两会时间”,万里之外的西南印度洋上,“向阳红10”船科考人员在忙于24小时不间断科考作业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全国两会。
从微信群里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论述,“老大洋”何拥华百感交集,“随着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推进,作为重要支撑力量的海洋科技近年来日新月异,大洋事业也蒸蒸日上”。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何拥华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是1998年。当时21岁的他跟随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考察船——“大洋一号”去了太平洋。第一次出远洋,除了无法通讯、吃不到青菜、没办法洗澡外,让何拥华记忆犹新的还有落后的海洋调查技术。
他记得,当时船上仅有的两台海洋科考“利器”——多波束和重力仪,都是进口的。“现在,‘向阳红10’船不仅拥有深海摄像拖体、深海电视抓斗等常规科考设备,还配备了无人潜水器‘潜龙二号’,科考设备国产化率已高达90%。”何拥华说。
“从近海走向远洋、从浅水走向深水,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具备全球化视角,着眼于深海大洋。”中国大洋科考第43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说,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海洋强国等方面的阐述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邓显明以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举例,代表我国深海探测装备最新技术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潜龙二号AUV和海龙II号ROV在该区域考察作业,不仅加深了对热液活动及成矿机理的认识,也带动了相关装备的发展。
“我国大洋科考起步较晚,整体来说,在深海探测装备、关键传感器和基础研究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邓显明表示,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强,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提高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话语权,逐步实现海洋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