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2017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直击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数据网贷”业务签约仪式现场
良种奶牛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旗下内蒙古富源牧业有限公司

“数据网贷”是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一款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一提到贷款,很多小微企业都有难言之隐,门槛高、审批慢、担保难、负担重等等。得益于“数据网贷”,山西一家从事乳制品销售的小微企业——驣骁商贸,翻越了一座座拦在小微企业融资面前的大山。现在,企业每次采购时,只需在网上进行简单操作,几秒钟的功夫贷款便发放到位,整个过程无需抵押担保、无需人工审批,甚至贷款发放后无需进行转账操作,会直接支付给上游供应商,实现无缝衔接,销售完成资金回笼后,企业则可立即在网上自助还款。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不用担心还款后能否再次贷到款,无须像很多小微企业一样一次性多贷一些、贷久一些,节省了不必要的利息支出。

农业银行将内部数据平台与核心企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进行对接,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小微企业之间的海量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创新的算法与模型进行智能化的信贷决策,批量、自动、便捷地向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集群提供融资服务。纯信用,无需抵押和担保,全程网上操作,小微企业主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借款和还款,从发起贷款申请,到贷款资金到账,仅需几十秒,与传统银行贷款耗时1至2个月相比,可谓实现了“秒贷”。同时,“数据网贷”期限灵活,少至几天,多至数月,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资金运用周期进行贷款,随借随还,“再借不难”,有效减少了利息支出;而且随着企业贷款记录的不断累积,诚信企业还将进一步得到利率等方面的优惠,让企业可以经常性、小额度、短周期用款,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数据网贷”把“互联网+”服务小微企业做到了深处、落到了实处、解决了困难,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驣骁商贸是农业银行为蒙牛集团和其上下游配套小微企业上线“数据网贷”业务后的第一批受益者,在使用“数据网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企业累计贷款57笔,总计441万元,平均每笔7.7万元,最小的一笔贷款仅有7650元,平均每次用款46天,最短的仅有7天。在“数据网贷”的支持下,驣骁商贸营业额增长了20%,雇员人数也增长到近100人。

能起到这样的支持小微企业的效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数据网贷”本质上是供应链融资,在金融业也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实际操作中,供应链融资业务往往存在应收账款真实性难以确认、业务运作成本高、异地用信难、贷款期限与企业的实际用款需求不匹配等难点。以贷款期限为例,根据国家公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6)》,小型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为5.1,对应应收账款平均账龄在70天左右,也就是说,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贷款期限为几个月甚至更短的市场需求比较大。然而,虽然理论上银行的贷款期限是灵活的,但实际上,一笔业务对应一次调查、审查、审批的全流程,形成的成本也是相对固定的,银行会希望贷款期限尽量延长,从而达到不增加成本却锁定更多收益的目的。企业在权衡贷款申请成本、批贷时间的考虑下,也往往会被动选择较长的贷款期限,或在有闲置资金时不愿偿还银行贷款,以免去再次申请贷款的麻烦。这种“惯例”式的安排,是以支付更多的贷款利息为代价的,客观上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同时,“数据网贷”也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了供应链,强化了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获得核心企业的欢迎。截至2016年末,农业银行已与蒙牛、比亚迪、浪潮、中建八局、银泰5家核心企业的ERP系统进行了对接,将近4000户小微企业纳入“数据网贷”服务范围;累计发放贷款4591笔,合计金额11.55亿元,笔均仅25万元,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1000余万元,开创了“小额度、多客户、批量化”的小微信贷服务新模式,得到客户广泛好评。2017年前两个月,又有数十家核心企业与农业银行接洽,意向开展“数据网贷”业务。

“数据网贷”是农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案例。近年来,农业银行加紧、加快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服务小微客户的同时,实际上对于商业银行创新信贷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是提高了银行的信贷技术。摆脱了传统信贷模式下财务报表的约束,破除了对抵押物的依赖,达成了更好的客户风险甄别技术;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银行能够实时掌握贷款对应应收账款的回笼情况,贷后管理有了“着落”,实现了更真实的风险管理技术;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地域限制,银行可以放心地对异地企业放款,打造了更灵活的贷款发放技术。

其次是尝试了盈利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模式的运用,使得银行可以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与客户用款期限匹配的短期、甚至极短期的贷款,这种“小额度”、“精细化”的放款安排和微利、多销的盈利模式,正是顺应了经济新业态的需要。

最后是转变了银行的信贷文化。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从浩瀚信息海洋中提取出客户的风险特征“密码”,不再依赖传统的抵质押物来为客户信用背书,促使银行从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转变。成本的降低,也使银行在提供信贷服务时,从服务少量客户的“二八定律”,变成普惠性质的“长尾定律”成为可行之举。

·广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