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靠改革创新没有出路,必须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江苏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报记者在两会期间,就这个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
2016年,科技创新在江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5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更是达到了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1.5%。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李强代表强调江苏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聚力创新”上有更大的作为。他说,下一步要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先选项和重点领域,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约束。去年,江苏制定《关于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40条含金量高的政策,出发点就是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千方百计增加创新投入,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科技人员创新动力、着力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产业的高度和未来创新的高度。李强代表说,人才的引进,是江苏聚力创新的重中之重。与30多年前相比,江苏产业发展有了巨大变化,但发展的基因和底色没有变,就是靠人才在支撑、在引领。今年,江苏出台了《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推出了“26条人才新政”,最大限度为人才松绑。
聚力创新如何发力?李强代表说,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必须要持续打造和推出一批具有更强吸引力的产业平台、创新平台,为创新人才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形成对创新要素和人才的“强磁场”。江苏下一步将在省级层面重点打造三大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主攻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这两个都是国家级平台。去年,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江苏正在考虑建立一个区域创新的“苏南指数”,这个指数既是对区域创新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集聚高端要素资源的一个风向标。南京江北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和新城区,而是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三区一平台”定位,打造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
二是放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示范田”作用。3年多来,该院已建立27家专业研究所,累计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近1000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约260家。下一步,继续坚持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为根本,加快建设成为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组织。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1+N”的交易平台运营模式,推动线上平台整体试运行以及加盟分中心、服务窗口运行,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让更多的科技资源“露出来、聚起来、活起来”。同时,推进省科技服务示范区、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逐步形成若干连锁型、平台型科技服务集群。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打通创新与资本的任督二脉,创新科技信贷产品,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形成错位支持、政策互补的金融+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江苏实体经济总量大、比重高。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李强代表说,聚力创新必须根植江苏的产业实际,以实体经济为基点推动创新,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李强代表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就是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迈进。当前,江苏正在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着力突破100项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转化100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李强代表说,江苏的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省委、省政府将致力于营造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