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矛盾叠加、挑战交会的一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疲软,国内经济在“三期叠加”中爬坡过坎,各地区、行业、企业走势分化现象日益突出。
这也是主动迎战、攻坚克难的一年:中央有针对性地出招发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推进,部分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
这还是激流勇进、成就斐然的一年:经济不仅稳住了,还出现更多积极变化,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提高,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体现出了“实实在在的增长”。
这更是探索规律、认识深化的一年:顺大势,谋大事,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调结构、转方式的治本良方,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决策经受了检验,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新起点上回望,总有许多感慨在心头。前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慢了下来,令全世界都不太适应。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一慢下来就有不少“硬着陆”的议论、唱衰中国的声音出现。与此同时,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僵尸般存在的企业,还都期待着量化宽松的输血,幻想“大水漫灌”式的刺激。面对诸多条件变化,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全面科学认识形势,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指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演进的方向。
老路子行不通、走不远,还会付出极大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如何开辟新的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是新的使命,也是新的课题。
几年来,中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在复杂形势中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向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各地区相继调整GDP增长目标,“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成为社会共识;减政放权、降税减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鼓励创业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重点民生领域投入,一系列改革和调控举措增强了发展支撑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了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产能的危害性和市场实现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调整商业模式,努力以高质量、新技术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这些理念和行为的变化,令人欣喜。
如今,质量效益型增长初见成效,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提质增效的关键是调结构,要继续盯住供给侧,下大力气通过推动完善“三去一降一补”,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提质增效的动力是创新驱动,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创新供给能力。扫除提质增效的障碍还要靠改革,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蹄疾步稳、稳妥推进、有序推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实实在在的增长”打下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