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撷英

辜胜阻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区域发展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城市是推进城镇化的载体,当前,我国城市体系尚不合理,呈现出大城市、特大城市严重人口膨胀,小城市凋敝且数量不足的分化局面。应通过特大镇改市和县城壮大来培育一大批新生中小城市,扩大城市总量,以更多载体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要依托县城和特大镇,培育一大批新生的小城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经济实力的县城的培育和特大镇改市将使一批新生小城市崛起,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体系。这不仅能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能帮助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发展小城市,应放在以城市群为主平台的框架下推进。特大镇大部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大城市中间,需在城市群发展中大力培育新生小城市,以大带小,推进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发展。

范恒山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工作执行小组成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精准施策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发展阶段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认识和把握这些情况和特点,才能针对存在问题精准施策,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有八个方面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值得深入观察和研究。一是地区经济超越传统区域板块,呈多维分化状态;二是城镇化发展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新的资源、环境条件下,部分地区能够有效摆脱传统产业结构的羁绊,抢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构建的制高点,实现后来居先;四是要素流动越来越倚重于区域的综合品质或综合环境;五是在区域联动不断增强的态势中,隐性竞争日趋激烈;六是支撑区域发展的功能平台得到广泛运用,但作用弱化,亟待调整转型;七是认识偏差导致某些调控政策在区域指导中出现“一刀切”;八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陆续展开,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有效建立。

刘建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工作执行小组秘书处成员

对外开放提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经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以区域开放的提质增效带动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建设,尤其要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要完善内陆开放新机制,以内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利用好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这两个平台,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路径。三是积极培育沿边开放新支点,将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四是打造好沿海开放新高地,发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构建具有更强国际影响力的沿海经济带。总之,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肖 伟整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