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去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人们就可了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2016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之和。当然,中国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仍然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也是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并正在努力加以解决的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中国专家沈大伟近日在有关场合断言,如果坚持目前的治理方式,“中国将陷入一个长期的衰败过程”,也将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沈大伟发表这番言论大约一周前,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观点迥异的报告。这份报告高调看涨中国,认为“中国将躲过金融危机并且过渡到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到2027年成为高收入国家”。按照大摩这份报告的观点,中国不仅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很低,而且将打破中等收入陷阱,在未来10年为全世界提供大量投资机会。
两种观点,孰是孰非?
对海外学界和机构而言,评估中国的现状、预见中国的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难点不在于对事实的发掘,而在于如何摆脱既有成见和利益纠葛,客观地认识事实,进而作出准确的评价。至于那些无视事实的人,则可以用网络上流行的话语来描述,“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门相对封闭,外人无从了解。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种长期的不了解及随之而来的怀疑态度,使得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看法有失偏颇。此时的海外舆论和学界,更习惯于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预测中国的走向。结果却是,很多言之凿凿的结论最后在事实面前成为笑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渠道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事实的获取和认识其实并不困难,但对中国的评价却因外界变化的利益诉求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或质疑,或唱衰,或打压,或唱空,各种论调并不少见。
中国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仅从去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人们就可了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2016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之和。2016年,“如果没有中国,世界经济增速将不再是3.1%,而是只有1.9%。那已经可以被看成衰退了”。以媒体视角而言,报道中国经济甚至不需要评论,只需要尊重客观事实的消息,就可以把问题说清楚。
今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面临困境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同时,中国从全球经贸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严守我国利益底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对那些通过贸易、汇率恐吓讹诈来谋利的企图予以坚决回应,又不失时机地表达了合作共赢、携手渡过难关的鲜明态度。以这些情况看,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定心丸”。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也并未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即便是最苛刻的评论家也不能不承认,中国的举动“值得赞赏”。
当然,中国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仍然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也是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并正在努力加以解决的。中国经济的未来既不会在“唱衰”声中停下脚步,也不会为“点赞”盛名所累。最终的事实是:中国人民将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