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港澳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特区政府2017/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发布——
恪守审慎原则 着眼长远发展
本报记者 毛 铁

日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特区立法会发布了2017/2018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这份财政预算案本着“量入为出”“审慎理财”的原则,对下年度香港特区政府的各项开支作出规划,既回应社会要求纾解民困的呼声,又着眼香港长远发展,善用资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一份务实有为的财政预算案。

香港的经济规模虽然不大,却是世界上先进的经济体之一,人均本地生产总值高达4.4万美元。2016/2017年度,香港财政盈余高达928亿港元,预计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在今年3月31日将达到9357亿港元。如何善用这笔丰厚的财政盈余,成为香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坐拥9000多亿港元的财政储备实在太多,不应吝啬,应大幅度增加民众福利并大力减税。丰厚的财政盈余取之于民,当然应该用之于民。但是,增加民众福利应当在发展经济和政府财政能力之间取得平衡。香港基本法第107条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应是香港编制财政预算案的基本准则。如何在坚持基本准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善用财政盈余改善民生,是对香港特区政府施政理念的检验。

财政预算案恪守了“量入为出”“审慎理财”的原则,努力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政府财政承担能力之间取得平衡。目前,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许多不明朗因素。香港经济规模小,又高度自由开放,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面前如一叶小舟,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倘若外围经济环境突然风高浪急,香港经济就会受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也将直接受到冲击。对此,特区政府财政部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编制这份财政预算案时没有因为当前的财政盈余而随意大幅增加经常性支出,以保证香港财政稳健及对经济波动的抵御能力。

财政预算案善用盈余和储备,重视长远发展,提出了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开拓香港发展新局面的措施,包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创科和创新产业,并为未来香港长远发展预留了足够资源。财政预算案根据特区政府的产业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巩固和提升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和开拓新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源来鼓励创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2018年度,香港基本建设投资将大幅增加至868亿港元,将加大保护和优化环境方面的投资。自2015年底香港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后,特区政府已投入180亿港元以完善创科生态系统和扶助初创企业,今年还将预留100亿港元扶持创新科技发展。财政预算案努力扶助中小企业,如针对旅游业推出短期减免牌照费用措施,预计有1800家旅行社、2000多家酒店和27000家食肆商户受惠。

财政预算案“稳中求进”,在减轻中产人士负担、改善民生及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惠及商界、中产人士和基层市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年初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了扶贫、安老、助弱等各项改善民生的新措施,财政预算案予以积极配合,将资源分配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财政预算案提出增加拨款兴建医院、长者院舍、学校,增加公共房屋的供应,同时实行有效精准扶贫助弱,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各项公共服务。为减轻纳税人负担,财政预算案也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包括宽减薪俸税及个人入息课税;宽减75%的利得税以及在未来推行5项恒常的税务宽减措施。2017/2018年度,特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预算为786亿港元,占政府经常开支的21%;社会福利预算为733亿港元,占政府经常开支的20%;医疗卫生预算总额为619亿港元,占政府经常开支的17%。

要使民众获得更多的福利,就要确保香港经济持续发展,让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目前,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是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交集点,发挥香港在制度、区位、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双向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这样,香港经济就能够获得持续发展,民众也能享受到更多的福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