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精神亟需制度“土壤”
杜 铭

诚然,“工匠精神”需要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奉献精神,但社会也不应总是让“老实人吃亏”,任凭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投机钻营分子如鱼得水、大行其道

最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故宫“百年大修”遇到“制度困境”,导致工程一度停顿。尽管经过有关部门协调,部分困难经“特事特办”得到了解决,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仍值得反思。在全国上下倡导和热议“工匠精神”的当下,我们是否为鼓励、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制度“土壤”?

拿故宫来说,从事古建筑修复的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不能返聘,导致故宫“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个走掉;培养的年轻人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北京本地年轻人又不愿学瓦匠、木匠,导致好手艺传承不下去。这反映出当前编制体制及用人制度存在保守僵化之处,不仅没有为激发“工匠精神”提供有效手段,甚至某些条条框框还限制了“工匠精神”的生长。

其实,类似“制度困境”并不鲜见。比如,很多单位编制内外人员待遇“冰火两重天”,编制内人员端着“铁饭碗”却不思进取;编制外人员干着同样的活,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保障。比如,有的单位分配机制存在缺陷,一线劳动者待遇偏低,导致肯干活、会干活、干活好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行政人员却过于“浮肿”。再比如,有的单位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上述种种制度弊端,不仅不利于鼓励人才沉下心钻研业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做深、做透、做精,长此以往,甚至会起到“逆向淘汰”的作用,导致该进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留不住,造成人心涣散、队伍松弛、业务荒疏。

诚然,“工匠精神”需要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但社会也不应总是让“老实人吃亏”,任凭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投机钻营分子如鱼得水、大行其道。如果放任“劣币驱逐良币”,讲求“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只会日渐凋敝、后继乏人。

要想让“工匠精神”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尚,亟需培育好制度“土壤”,打破一切不利于鼓励人才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桎梏。具体来说,政策和资源要向一线劳动者倾斜,用制度保障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和收入;营造合理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事业舞台;完善现有评价体系,给予人才充分信任,鼓励其多出精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