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IPO提速,叠加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借壳上市、再融资政策的收紧,曾作为曲线上市捷径的“壳”资源投资逻辑正发生变化。“壳”资源的内在价值在下降
▲ 由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并不具备和机构投资者匹敌的资金实力和风控手段,在重组过程中重组方道德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中小投资者盲目炒作“壳”资源将面临巨大风险
在A股市场,炒作“壳”资源曾让不少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进入2017年,壳资源陡然降温。不只是申万壳资源概念板块集体熄火,鸡年首个交易日又爆出“屯壳王”中科招商清仓式减持囤积的多只ST股票的消息。随着IPO提速,叠加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借壳上市、再融资政策的收紧,曾作为曲线上市捷径的“壳”资源投资逻辑正发生变化。
从“抢手”到“烫手”
所谓“壳”资源,通常是指上市公司的股票具有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资格。在一般情况下,唯有那些经营业绩不良、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才会“卖壳”;而对于不少想上市却短期内无法获批的公司,通常的手法是通过资产收购等手段,成为拥有“壳”资源公司的大股东,从而实现曲线上市。
“壳”资源的炒作由来已久。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A股壳公司价格平均涨幅在6倍至7倍左右。由于不少借壳上市的公司实现“乌鸡变凤凰”的蜕变,那些轮流频繁投资壳公司的投资者,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然而,进入2017年,“壳”资源却遭遇大幅回调。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表示,首先,“借壳”本质上是对IPO的一种替代,可以让优质资产避开缓慢的排队时间,快速实现上市和资产证券化。然而近期IPO提速后,直接使优质资产通过借壳实现上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其次,随着对并购、定增、借壳等资本运作行为的监管趋严,与前几年相比,借壳上市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时间成本也大幅上升。在此消彼长之下,“壳”资源的内在价值下降。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认为,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在于以往上市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借壳上市成为拟上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相对便捷的途径。但是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例如2016年9月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修订,取消了借壳配套融资,增加股东承诺限售期,使得借壳上市标准提升,操作难度加大。与此同时,2016年四季度以来,监管层多次表态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打击投机炒壳,也对炒壳等违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2016年以来市场承压,壳股的市值不断缩水,价值相应下降。只有少数资产干净、负债率低、整合难度小的优质壳才会受到市场追捧。”一家上市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说。
炒作余温仍存
虽然近期“壳”资源陡然降温,但买卖壳的交易仍在持续进行。对于投资者来说,“壳”资源好比一块烤熟的山芋,虽然有些“烫手”,但冷却之后,或许还算得上一顿不错的晚餐。
“壳”作为一种市场资源,有着其固有的价值。华融证券投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壳”资源的价格涨跌,其实是受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资源——上市公司平台供求关系的影响。即使是受IPO提速等影响,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壳”的价值,即使在实行注册制的香港市场,一个“壳”的价值也超过5亿元港币。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虽然IPO已经提速,但排队上市现象仍未明显改观,壳资源价值仍然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该负责人表示,如果未来市场行情较为乐观,由于借壳上市比IPO有时间上的优势,优质资产方为了抢时间,仍然会有高价买壳的意愿。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以往对于借壳上市,投资者多是“押注”,而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监管更为严格,信息披露更为公开透明,并购重组预案发出后,其实也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判断。
在价值下降的大趋势下,“壳”资源的市场分化在所难免。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混改或者是国企整体上市,相对而言,由于国企整合“壳”资源能力更强,其投资价值相对更高。
长城证券认为,由于国企上市公司的背景总体而言会更为深厚,控股方掌握的资源也相对较多,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利于进行相应的资本运作。因此,在监管趋严的大趋势下,整体而言更看好国企壳资源相关概念股。
风险不可小觑
随着“壳”资源的内在价值逐步下降,之前炒壳、囤壳的投资逻辑将面临重大变化,投资者需要密切注意“壳”资源的相关风险。
由于“壳”资源股票普遍存在不小的退市风险,投资者应对此加以警惕,谨慎参与此类投资。
北方地区某上市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认为,当前A股市场普遍存在“壳”资源价格高估的情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格仍然具有稀缺性,上市公司管理层在濒临退市时,往往会采取资产注入、重组等各种方式“保壳”,这也是吸引众多中小投资者跟风炒作“壳”资源的重要原因。随着IPO提速、再融资政策收紧和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这一非理性的现象将不会成为常态。一旦企业真正退市,则上市公司壳价值会马上消失,投资者也将遭受实实在在的损失。
北京某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投资壳资源的风险主要包括:“壳”资源监管政策超预期,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以及重组、保壳失败退市。首先,“壳”资源监管的政策风险首当其冲,“壳”资源价值最重要的支撑逻辑是IPO排队候审,但是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IPO提速,“壳”资源的吸引力大幅减弱,市场行情明显变化。其次,市场风险偏好的下降将降低市场对借壳上市概念的热度,炒作“壳”资源的收益率也将不如既往。第三,一些“壳”资源标的股可能存在财务不清、债务未偿、法律诉讼等问题,或将最终导致重组、保壳失败而退市,投资者在参与过程中尤其需要小心谨慎。
业内人士提醒,由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并不具备和机构投资者匹敌的资金实力和风控手段,在重组过程中重组方道德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中小投资者盲目炒作“壳”资源,无疑将面临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