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本基金发展迅速,规模明显扩张。成绩之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再扩大股票持仓规模,改变债券和股票投资比例,引入连带担保机制等等,其潜在风险影响行业整体健康发展。对此。新规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举措,力图促进公募基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将“保本基金”名称修改为“避险策略基金”,主要针对原来的《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作了四方面修改。一是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二是完善对避险策略基金的风控要求,三是限定避险策略基金规模上限,四是完善基金管理人风控管理要求。为什么要对保本基金“更名”并取消担保?这样的变化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几起几落藏隐患
保本基金的发展几经起落。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金倩婧介绍,国内首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增值保本基金成立于2003年6月份。在随后的5年里,由于权益类资产投资升温,这类基金发行几乎停滞。2010年10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保本基金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作出规范并松绑。从2011年开始,这类基金的数量和资金规模迅速增大。从2013年初至今,受益于股市、债市等市场的交替波动,保本基金再迎来发展高峰。截至目前,市场存续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资产净值约3200亿元,整体运作平稳。
金牛理财网分析师宫曼琳认为,保本基金设计之初,并没有加杠杆、用担保之说。例如,1只保本基金募集资金1000万元,其中910万元买入期限3年、年利率3.1%左右的国债或者其他类似于国债的债券,余下的90万元用于股票投资等高风险投资。910万元国债3年时间本息合计1000万元,即便股票投资全部亏光,投资者也能保证收回本金。
理想的保本基金运行不需要担保。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基金管理人为增加资管体量和管理费收入,一再扩大股票持仓规模,改变债券和股票投资比例,引入连带担保机制。有的保本基金担保模式还演化成反担保,即表面上由担保机构兜底,实际上多数仍是基金公司承担亏损。
由此,潜在风险也在积聚。一是可能使投资者形成产品绝对保本的“刚性兑付”预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极端情形下,投资者仍会亏损本金。二是存续保本基金均采用了连带责任担保机制,且多数规定了担保方对基金管理人拥有无条件追索权条款。这样的机制安排,将由基金管理人承担最终的可能风险损失。三是部分保本基金为提高收益率,投资运作不够稳健,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风险资产放大倍数过高等情况。四是随着保本基金规模快速膨胀,潜在的风险隐患可能危及基金公司整体健康发展。
保本基金顺利“交棒”
《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开出了“药方”。格上理财研究员雷婷表示,新规提出“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不得采取连带责任保障机制,只能采取买断式保障机制或证监会认可的其他保障机制,即避险策略基金一旦到期发生亏损,保障人无权向基金管理人追偿。
另一方面,新规提出,避险策略基金在避险策略期间不能开放申购、转换转入。以前成立的保本基金与正常基金一样开放申购转换业务,后期将不再允许,但可以赎回,提前赎回没有本金保障。
“总体看,目前的保本基金仍按约定合同运行,但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资产及放大风险资产的倍数,到期后应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或者转为其他类型基金,如果没有担保机构给予担保,到期大概率转型其他基金,因此投资者需要注意所持保本基金的到期期限以及后期运作形式。”雷婷说。
回归资管行业本质
存续的保本基金怎么办?新增的避险策略基金是否值得投资?
从业绩上看,目前市场上的存量保本产品表现不佳。2月15日,中融融安保本成为2017年首只到期保本基金,该基金保本周期为2年、认购费为1%,最终的单位净值仅为1.01元,即除去净值和认购费,真的只是“保本”。统计显示,目前存量的保本基金中有36只将于2017年到期。总数量中有35只基金单位净值低于1元发行面值,占比达23.18%。
Wind资讯显示,在2016年可统计数据的保本基金中,36只收益率告负,占比高达45.57%。亏损最多的国泰金鹿保本五期,年度单位净值跌幅为7.26%,国联安保本则以7.25%的年度跌幅紧随其后,长城久利保本、交银荣祥保本去年单位净值跌幅也在5%以上。
“当前出现破发的保本基金中,绝大多数成立于2016年。此类基金的收益情况与市场行情波动有较大关系。2016年年初遭遇熔断、年底经历债市风波,这让新成立的保本基金业绩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保本产品规模缩水严重。”宫曼琳说。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部分规模较小的保本基金将逐渐淡出,未来的部分保本基金可能面临转型。监管部门2016年暂停保本基金注册以及此次发布新规,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说,从公募基金产品角度看,按照“受人之托,代为理财”的行业本质,一般很少追求产品保本保障。公募基金本质属性是,投资人承担基金风险,但也获取基金收益。随着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新的避险策略基金作为小众产品,以及探索与试点性质的产品,将成为基金行业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