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没有参与其中,健身这件以往看起来略显小资的事情,正在成为当下不少人的“新宠”。去年,身边“动起来”的人爆发式增长。百度年度健身热词显示,大家最关心的是“马甲线”,早就火起来的“长跑”名列第三。今年春节期间,一些小伙伴的朋友圈更是早早就晒起了运动,有的在健身房畅快地出着汗,有的则通过移动健身APP在家里坚持每天打着“卡”。总之,就是时时不忘管好自己的身材。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人们对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需求就会上升。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人们开始更愿意主动为自己的健康消费投资。于是,“约人吃饭,不如约人出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各种以体育兴趣为媒介的圈子不断涌现,“身材经济”也日渐活跃。
有专家预测,2018年我国健身产业将达到68.3亿美元的规模,雇员人数将接近25万。这样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只是,若放到全球健身行业市场来看,我国0.3%的人口渗透率和每百万人拥有2家俱乐部等指标排名垫底;与美国超1500亿美元的市场体量、17%的人口渗透率相比,我国健身行业还只能算幼童。既然是幼童,就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成熟。
比如,预付卡挖的“坑”。人们经常能看到,健身教练在健身房附近向过往行人推销健身卡。这其实源于行业内普遍采用的“先卖卡,再开店”的商业模式,但这样的模式无疑是在“走钢丝”。它让健身房对现金流产生严重依赖,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健身房基本上也就死掉了,“圈钱跑路”、消费者投诉无门的戏码不时上演。
比如,私人教练埋的“雷”。如今,在健身房里,不少人都选择花更多的钱请私人教练,为的是更有针对性地管好自己的身材。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入职1年至3年的健身教练中,48%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他们可能只是颜值高、身材好,顶多参加过一些短期速成的培训班,又是会员卡的推销能手,就挂上了“私人教练”的名号。不少健身机构还有饮食调理师、穴位推拿师,大抵也是这个路数。
说到底,是行业规范的缺席导致健身市场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毫无规则地膨胀。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近年来消费领域普遍出现的尴尬。要想破解尴尬,就要在管好身材的同时,管好“身材经济”,不能让其伤害了消费者之后,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具体来说,先挖掉预付卡的“坑”。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发展,可在预付卡销售时设立场地、资金等硬件条件,杜绝“画饼式营销”,清理违规的健身机构。同时,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走智能化升级路径,创造更加灵活多元的消费方式,借此提高健身房的管理效率、提供专业化的健身培训,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再排除私教埋的“雷”。依靠市场的自净功能,通过学员的口口相传,也能让专业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的私教失去市场,但这需要较长时间。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强化外部监督。比如,加强对健身教练的专业培训,使其成为真正的“技术型”人才,为健身机构带来大量的“真爱粉”;抬高行业门槛,加强准入审核。对各健身俱乐部来说,必须加强管理,严格规范私教的资质审核,绝不雇用不具备专业资质和专业水平的私教。
我国健身行业目前还不成熟,换个角度看,也意味着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呵护,陪着它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