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

本报记者 王新伟

贵州提出构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和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等目标定位,并积极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贵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取得积极进展。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成员,贵州区域开发的独特性优势在哪里?《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

记者:贵州在长江经济带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哪些优势?

吴大华:贵州在长江经济带中处于特殊而又有利地位。贵州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腹地,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从经济角度分析,贵州属经济洼地,与沿江各省经济结构雷同度较低,合作大于竞争。贵州提出构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全省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了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意见,制定了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绿色发展指数,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全面实行“河长制”并延伸至乡镇等。

二是开放发展,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近年来,贵州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成了一批合作产业园区,与贵州有经贸来往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到190多个;开放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贵安新区、贵阳高新区、瓮安县实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开展国家首批内陆沿边地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等。

记者:贵州省在“深度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吴大华:贵州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打造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大数据、山地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健康养生产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打造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1+7”重点开放创新平台和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深入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交通方面,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400千米,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广、沪昆等高铁已通车,基本建成了全国主要经济城市2至7小时高铁交通圈;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乌江航道基本贯通。

产业发展方面,贵州省着力夯实大数据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着力实施快旅慢游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推动了全省山地旅游业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贵州省38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完成产值1976亿元,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提高到27%。

在开放格局构建方面,贵安新区等全省“1+7”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的有力推进,贵阳航空口岸和遵义临时口岸国际航班达到20条,电子口岸正式运行、无水港建设进入新阶段。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市实现通关一体化,建成一批合作产业园区。

记者: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贵州的发展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大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使贵州迎来新机遇,发展潜力逐步得到体现。从发展速度上看,“贵州速度”令人瞩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6年位居全国前三位,多项指标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从发展总量看,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1.13%提高到2015年的1.55%,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11600亿元左右。

从发展质量来看,全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1149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49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城镇化率达到44%。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后发赶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