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见重霾来袭扰
风都去哪里了
本报记者 杜 芳

新年新气象。受中东部地区弱冷空气影响,连续多日,北京上空迎来难得一见的蓝天。但是人们未及尽情享受好天气,2月14日至16日,包括北京地区在内,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又将出现比较明显的雾霾天气过程。

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饶晓琴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次过程主要受静稳天气形势影响,冷空气势力比较弱,近地面风力比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另外,在2月14日之后,华北黄淮等地近地面的湿度明显增大,造成污染物的增多。

当前,华北黄淮处于高压后部,属于弱偏南风控制,不利于本地污染物传输。在北京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污染比较重,偏南风也会把南边的污染向北推进,造成北京污染逐渐加重。

“持续两天以上近地面都是弱小风,污染物逐渐累积,至2月15日将会达到高峰,污染会比较重一些。北京、天津、石家庄部分地区2月15日会有重度霾,伴随重度污染的天气,最低能见度也就只有一到两公里。”饶晓琴说。

除了霾天气外,大雾也将侵扰华北中南部、黄淮、陕西关中等地。中央气象台预计,2月14日至16日上述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雾,局地会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今年的特点是前期持续偏暖,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特别弱,这样空气流动性就差了,导致大气扩散条件变差。”饶晓琴说。

实际上,大气扩散条件转差已经不是“突发新病”,而是“陈年顽疾”。霾越来越多的背后,风越来越少了。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6年11月份以来,京津冀地区冷空气次数少、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多,导致大气环境容量低,大气自净能力弱,一手造就了多次持续性的中到重度霾。

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来看,与常年同期相比,11月至12月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偏低6%,大气自净能力偏低15%,静稳天气日数占比达63%。

风都去哪儿了呢?大气扩散功能怎么就“失灵”了呢?专家表示,这和气候变暖密切相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16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冬季温度升高幅度大于夏季,高纬度升高大于低纬度,高低维度温度差异缩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使得冷空气过程少,强度总体偏弱,导致霾天气较近几年多发重发。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我国,而是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变化。如,2016年10月份印度新德里、11月份伊朗、12月份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韩国首尔等多地都遭遇了严重霾天气过程。

因此,要蓝天常在,不仅要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此次霾天气过程后,伴随着春天的脚步,雨水会增多,冷空气将加快移动速度,频繁制造大风天气,相比冬霾的多发态势,春天雾霾会呈逐渐减少趋势。相信过不了多久,人们就可以在春天里尽情地“深呼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