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癖好,从少年时就有。那时住在小镇,方圆可达之内,仅有一家供销合作社有书卖。父亲在县城工作,偶得机会跟他进城时,最爱去的便是新华书店,在软磨硬泡后总能得到一两本连环画。小时候零花钱很少,买书处于无望,后来听到“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的话,也悟得没有钱就没有书的真谛。终于有一天攒够了零花钱,便第一时间买来小时候一直在邻居家看、心心念念很久的一套《聊斋志异》,只是那个时候读的是白话本,自己买来的是原文本。
后来,到县城读高中,把每月有限的生活费节省下三五元钱用来买书,基本是《读者文摘》和《青年文摘》之类。
随着年纪不动声色地增长,手头有了日渐宽裕的闲钱。每次以总是要读的理由,鼓励自己买来很多书。书买多了,也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东西。
其一,哪家网站购书体验更好。现在去实体书店少了,一则没有多少打折,二则自己拎书回来太重,三则检索起来也麻烦。除了偶尔去旧书店瞅瞅看看是否有遗珠可捡之外,都在网上购书。在比较了亚马逊、京东、当当、中国图书网和孔夫子旧书网站后,感觉亚马逊和当当的种类最全,中国图书网则最便宜。笔者是亚马逊的忠实用户,已经和快递小哥熟到互加了微信。虽然亚马逊的书要贵一点,却赢在有个已购图书的提醒功能——书买得太多之后,常常忘记自己买过什么书。
其二,出版社的猫腻多少可以发现一些。比如,重印的非畅销书及文学类书,几乎都是要加价的;换了一个硬壳封面变成精装书,势必要加价;换一家出版社出版,那是肯定要加价的;换了译者再出版,多半也是要加价。加价出版,在出版社是常态,可以忍,但有一些出版社的做法,实在让人很难忍。《黑帮老大的一天》与《城中城》,怎么看都是两本书。买来后者看越发熟悉,原来就是多年前买过的《黑帮老大的一天》,同一出版社,同一译者,不同的书名,不同的价钱。
其三,书的定价越来越高。笔者去年买了一本近200元的单本书,这是笔者买书以来最贵的。尽管贵,但并没有打消我买书的积极性,买得贵并快乐着。
互联网产业,消费体验很重要,客户也许因为非常小的一个原因,就可能成为忠实的客户群体。市场有需求,则使书商变换方式攫取利润。
2017年就这么来了,买书的行动也已执行。没想到,春节之后见到的第一个外人,便是亚马逊快递小哥。小哥送上我买的颇沉的书后,问了句:大哥,新年好哦!哈,一丝暖意立即浮上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