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这些俗语中可以看出茶在生活中的分量。岁末年初,普洱茶作为日常用品和情感交流的媒介,以其特有的文化与存储价值,又一次带动趋冷的茶市场升温。
每当茶市场火的时候,却也是消费者最迷糊的时候。对普洱茶产业来说,炒作或虚假宣传对市场而言都是一种伤害和透支。微商等新的营销模式将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提到了新高度,但虚假的保健功效和编造的故事也伴随其中。
不过,有这样一位常州的茶人,经营着与众不同的“茶经”。他叫韩陆,喝茶三十年、做茶十多年。在他的茶店中,笔者见到这样一幕:一茶客在品了几口茶之后,说买一桶“七饼”吧。韩陆说,“你先买一饼回家喝,喝完再来买”。笔者和茶客都为此举感到不解,这不像买卖人所为。韩陆说,七个饼我可以卖给七个人,七个人可以享受到这款茶。七个人就是七台播种机,他们会告诉别人真正的普洱茶是什么样的,价格多少是合理的。“我希望每一饼普洱茶都能成为茶文化的载体,希望每一个有缘喝到的人都能成为文化的播种机。” 听言此处,再品其茶,感觉无比心安。心安,在当下可谓是奢侈品。
韩陆的举动,契合了茶圣陆羽的一句话:“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人对茶有何种态度,就对世界有何种态度。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市场和愿景。
十几年前,普洱刚开始被公众熟悉时,韩陆已走遍六大茶山,“我走到哪个山头都有‘亲戚’,知道哪个山头出好茶,知道茶性。后来开始自己做茶,我觉得这样可以让深山里的茶卖个好价钱,让山里老人们能有钱看病,孩子们可以有钱上学。那些高价茶只是让某些人腰包鼓了,与茶农没有任何关系”。
韩陆将茶馆开在中华第一佛塔——常州市天宁宝塔附近,与红梅花园近在咫尺,钟声悠扬间让人的焦躁之心瞬间平静。“花开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在这里,韩陆简化了生活,简化了心灵,也简化了茶的商业气。可谓不弃传统方得茶气,饱满丰韵的茶气透着虔诚。
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很多茶商却没有韩陆那样的胸怀和境界。毕竟,懂茶的消费者还是少数,多数消费者面对古树茶、老茶、手工茶、台地茶等一系列名词,有些晕。由此商家的目的也就达到一半了,佐以故事之后,成交是顺其自然的事,额度大小则因人而异。譬如,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动辄三四十年甚至百年的普洱老茶,不仅价高、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让公众心生质疑甚至产生排斥之意,这样便透支了公众对普洱茶的热情与向往。
二十年前,普洱茶价格每个人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彼时每个商家都希望手中的茶变现,彼时有存茶静等升值想法的茶农更是不多。更何况,茶在几十年间的仓储或流通中肯定会遇到湿仓、霉变等损耗。即便有些茶几经岁月成为老茶,但也大多在藏家手中,少有在市场上流通。像老茶客们熟知的中茶商标青铁饼、88青等同款同年份的茶,在不同卖家开价相差十倍亦是常事,成交需要凭主观感受及信任。
缺乏通用的行业标准,加之真伪难辨导致了当下有些普洱新茶通过“做仓”冒充老茶,入眼的普洱不是名山就是名寨出品……这些乱象需要业界的自律与自我约束,也需要消费者理性消费并适时将商家的“越陈越香”等理念转化为“存新茶喝老茶”的行动,而不是一味地追老追名。
茶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茶商还是消费者都应呵护其文气与茶气。茶商要做好文化的传播者,消费者则需用知识武装自己,慢慢品出茶给身心带来的改变与感受。唯有如此,茶才能更好地滋养每一个人。如今,多数茶商注重包装,注重讲故事,这都没错,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念好茶经,依靠品质方能行远,方能茶香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