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大会落幕 你我速去读书
谢 琰

诗词,不是“学霸”的专利,而是每个中国人精神生活、审美世界的一部分

这个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了。与此同时,“我是歌手”第五季也火了。但是,如果像迷恋“进口小哥哥”“谭晶大魔王”一样,去吹捧叫好武亦姝、陈更,显然不是诗词大会节目组的初衷,也不是这个节目的意义所在。看娱乐节目,是观赏别人的梦想;而看文化节目,应该利益自己的心智。

不过“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飙高音、玩转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我很担心,很多人看了“诗词大会”就赶紧回家背诗。如果音乐只剩下高音、转音,如果汉字只剩下字形和写法,如果诗词只剩下记忆的数量和准确度,那么,人和机器有何区别?我觉得,这一季“诗词大会”已经传递出很多文化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希望观众去关注记诵之外的更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让更多行业的人去讲述他们的诗词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圆通快递的老曹登上“百人团”,并且被董卿采访。对老曹而言,诗词让他的业余生活变得更美、更充实,给他枯燥的工作带来了色彩和趣味,同时愉悦、感染了他人,如此一举三得,岂不远胜过满腹诗词而伤春悲秋?诗词,不是“学霸”的专利,而是每个中国人精神生活、审美世界的一部分。诗词,也不是吟风弄月、忸怩作态,而是当代人认知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种捷径。我想,懂得了这些,才不至于陷入“技术”的幻觉,才是真爱诗词。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会去找各种诗词书来看。怎么读诗词?我想大概有三类读法:第一类是“死记硬背型”。虽然背得“口滑”,但“食而不知其味”,此法不可提倡。第二类是“情感代入型”,也不是正法。鲁迅先生曾说读小说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自己想成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比如读《红楼梦》就以为自己是贾宝玉。同理,读秦观词就觉得自己是千古伤心人,读李白诗就觉得自己豪迈惊天,都是低端且低效的读法。读的少,尚有慰藉、勉励的功效。倘若沉迷,便只是放大自己的性格局限,自我陶醉,了无所得。第三类,是我力主的“历史体验型”,就是读李白就好好读李白,不要攥着自己心里那么一点意淫,而要试图了解李白的人生、盛唐的社会,读出他的快乐与痛苦、伟大与可笑。我一直认为,审美不是只靠内心那么一点感觉,而是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深沉的思考基础之上。那么,如何进行“历史体验型”的阅读呢?捷径是:一边读某人的诗,一边读他的传记。古代大诗人,基本都有比较权威的传记。如果懒得去找,也有捷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虽云“思想家”,其实包括很多诗人、词人。比如周勋初先生《李白评传》,莫砺锋先生《杜甫评传》,王水照先生、朱刚先生《苏轼评传》,都是权威的著作。

以上,就是我在“中国诗词大会”落幕之际的叫好与感想。不知诸位感想如何?还是别感想了,去读书吧!“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近来我常常念叨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