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此前,该系统已上线运行近3个月,完成了上百笔交易。这是区块链技术首次落地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区块链技术是新近的热门技术。但略显尴尬的是,区块链的研究热,实践冷:各种概念多如牛毛,相关研究连篇累牍,真正落地的应用却比较少。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区块链+金融将在应用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无需中介的信任
在金融业务中,证明“我是我”,与交易对手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传统的托管业务往往需要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及投资顾问等多方参与。而且,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单笔交易金额又大,从提出投资建议到真正的投资操作,参与方经常要通过传真、电话、邮件等方式审核、确认、协调,反复进行信用校验,才能最终达成一致,费时费力。
换句话说,在传统模式下,各参与方缺少一个共同信任的信息系统,无法在确保隐私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高效开放式合作,各种循环往复的繁冗确认过程不可避免。
而邮储银行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实现了信息的多方实时共享,免去了重复信用校验的过程,能将原有业务环节缩短60%至80%,令信用交换更为高效。
效率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加密认证的属性,可以确保交易双方在快速共享必要信息的同时,实现账户信息安全。这为解决金融行业需要同时满足开放性与安全性的难题,提供了理想方案。
那么,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区块链可以看作一个账本,一个可以让陌生人绕过中介建立信任的账本。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广锋分析,个体进行信息交流和价值交换,如网络购物、银行存取钱等行为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与信息,由专门的第三方机构(银行、支付宝等)或中介来记录和存储。这些可信赖的第三方或中介还会帮我们审核交易的真实性,构筑双方的信任。区块链的出现,直接颠覆了“可信赖的第三方”的地位,让人人都参与记账和交易行为认证,从而绕开特定的独立第三方记账人,实现交易全民记账。
具体到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就是:每一个区块网络的参与者都是一个节点,所有的节点都保存了一套完整且相同的账本。账本中记录了全部历史账户信息及交易信息,任何一个节点想要发起一个交易行为,都需要将交易行为信息传递到区块网络中的所有节点,确保保存于所有节点上的账本都能准确更新并验证这笔交易行为。
通俗地说,这是让全世界为交易作证。
“如果有人试图制造欺诈交易,它的节点信息将无法和网络达成共识。因为,其账本内容与大多数人的账本不一致,故不会被大众认可。”何广锋说。
华创证券分析师华中炜认为,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的形式,实现了整个网络内的自证明功能,而不是传统上由中心化(如银行、交易中心等)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的账簿更新和验证。也就是说,区块链技术中,双方无须第三方中介授信,即可达成交易。
那些绕不过去的坎
借助区块链技术,存储、验证等关键环节,都无需某个中心进行集中管理,交易各方的数据交换也无需以互信为基础。由于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扮演“监督者”的身份,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建立连接都不用担心欺诈的问题。由此,信息可以作为资产非常方便地在没有中心的状态下快速转移。这实际上解决了金融交易中的很多痛点。
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区块链技术能够低成本地解决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难题,将为多方交易带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和信用的高效交换,具有推动金融业深刻变革的潜力。”
那么,为什么目前“区块链+金融”实际落地的应用依然有限,甚至有人戏称,区块链是雷声大,雨点小?
华中炜认为,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在萌芽阶段。广泛应用之前,其仍然面临许多技术问题,如交易速度、确认流程及数据容量限制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表示,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无法满足很多种金融交易的速度和规模要求。几个国家的央行也对外宣称,区块链技术达不到央行系统的性能需求。“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区块链能一秒跑两三百次交易,在金融领域就够了。”蔡维德说。
除了技术性能有待提升,安全性能也仍有提升空间。由于区块链在全网的共享属性,以及采取分布式记账的方式,使得个人使用区块链技术时,可能面临隐私问题。
阳光保险助理总裁苏文力认为,区块链记录了客户的数据,需要确保客户的隐私安全。现阶段,区块链基础平台在该方面仍有不足,一些数据被明码存放,易被不良分子跟踪分析。为此,一些区块链应用开发者不将敏感数据放在区块链上,确保客户的利益不受损害。这也限制了一些非常适合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场景应用。
最有希望的突破点
尽管目前并不完美,但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可以预见,区块链必在金融领域应用愈加广泛。票据、清算等领域可能成为“区块链+金融”应用的突破口。
国金证券分析师宁远贵认为,区块链发展初期主要在一些低频次、数据量小、价值小以及无中心的金融领域进行尝试,并率先在中介较多的无中心领域,比如股权交易、票据以及贷款等实现突破。因为中介使得交易成本提升,无中心让区块链的普及阻力大大降低。
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泽晶认为,区块链目前尚处技术探索期,直接从中心化体制跳跃至完全的去中心化体制或将面临安全和技术上的风险。短期内,实现区块链的“有限去中心化应用”将成为较大的可能,例如银行间的票据业务。
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将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票据交易。数字票据可以实现票据价值传递的去中介化,并防范伪造、赖账等市场风险。在传统票据交易中,票据中介往往利用信息差进行撮合,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实现点对点交易。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和全网公开的特性,一旦交易,将不会存在赖账现象,从而避免了纸票“一票多卖”等问题。
另外,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系统有分布式的特点,系统搭建和数据存储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省去了中心应用和接入系统的开发成本,降低了传统模式下系统的维护和优化成本。
支付清算是另一个可能的突破口。日前,瑞银集团及英国的巴克莱银行都在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以促进支付条件的完善。
当然,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上的应用也并非遥不可及。一些区块链初创企业和合作机构已经提出一些全新的结算标准,比如,R3区块链联盟就已制定了可交互结算的标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家大型银行和金融集团加入R3,其中包括中国平安保险。
在支付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避开繁杂的系统,在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创造更直接的付款流程。不管是境内转账还是跨境转账,这种方式都有着低价、迅速的特点,且无需中间手续费。
现阶段,商业贸易交易清算支付都要借助于银行。这种通过中介交易的传统方式,要经过开户行、对手行、央行和境外银行(代理行或本行境外分支机构)。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机构都拥有自身账务系统,彼此之间需要建立代理关系,需要有授信额度;每笔交易需要在本银行记录,还要与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和对账等,导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据统计,每年,因这些低效率问题,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共耗费1.6万亿美元。
刘泽晶表示,如果能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银行间金融交易协议,为用户提供跨境、任意币种实时支付清算服务,跨境支付将会变得便捷和成本低廉。
不过,专家们也提醒,区块链应用的拓展也需要循序渐进。苏文力表示,“只有带给客户全新价值体验,区块链的应用才会有成功机会”。现有集中化的商业解决方案已为民众所熟悉,并能够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如果不能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体验,不要勉强将其改造为去中心的区块链模式。